“根据调查”的陷阱
作者: 张译茜
“根据调查,90%的孩子购买本款学习机之后保持着班级成绩前三的水平,他们拥有更好的口才与思维能力,在工作上也表现得更为出色,60%的孩子毕业后更是进入了百强企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某则学习机广告中,一位博主在列出了他“科学”的调查结果之后如是说道。
在生活中,读者常见到以上形式的论断,即“‘根据调查……’+结论”。这是作者们在阐述观点时惯用的手法,基于事实的可信度,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读者在阅读时非常容易接受这类话术,并且往往深信不疑。网络时代的信息泥沙俱下,这无疑是个弊端诸多的“危险”现象。
首先,这种方式的论证极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将不同语境下的两个结论联系到了一起。例如,赫尔希和蔡斯曾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噬菌体,结果发现后代噬菌体中只有DNA仍含放射性。由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许多学生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推出了另一个结论——蛋白质则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事实、数据全部与这个结论下所可能的现象相符,于是他们甚至在得知结论错误后也找不出原因。在此处,就是明显的语境不同而导致的虚假结论。
赫、蔡的结论有个潜在语境——进入繁殖程序的物质中,某一物质就是遗传物质。这句话在一般情况可有可无,人们看到甚至会嘲笑:“这不废话吗?”的确,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无须包含显而易见的语境说明,更多的是通过行为、语言等让不在语境中的人自行判断(如“出去玩啦?”“嗯,刚回来。”),读者大概能判断出是类似邻居或亲人关系碰面时打招呼的模样。这种语境的省略其实并无大碍,但在上述论述情况中却极需注意。学生们将语境忽略,跳过“进入繁殖程序”这一筛选条件,直接进入结论,于是导致了错误——事实上,标记的蛋白质未能成功进入大肠杆菌参与繁殖程序,故而无法判断其作用。这就是“‘根据调查……’+结论”论证的不合理之一,前后语境易被人忽视,导致读者甚至作者本身出现认知偏差。
其次,即使掌握了语境的使用,人们也不完全能保证“根据调查”中“调查”的科学性。正如开头提到的,购买了学习机的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强的能力与更优厚的待遇,这是既定事实,于是就被某些博主以诡辩的方式将购买产品与孩子学习能力画上等号。读者在观看这类信息时,往往不会额外花时间认真研究实验、调查本身,而是关注结论。这样更加为不科学的调查及诡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事实上,能够有能力支付学习机费用的家庭往往可能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能在使孩子综合素质提高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上,拓宽孩子眼界的社会实践、旅行社交上,投入比普通家庭更多的成本;与此同时,能为孩子购买学习机的父母,在对于孩子的关心程度和教育水平方面,与同辈父母相比,也可以称作优秀。换言之,帮助孩子快速成长且远超同龄人的辅助方法,并非单纯地与购买学习机有直接关联,而是与购买学习机背后的种种条件具有关联性。当把润色这份调查的修饰语去掉,变成“使用某种水笔的孩子拥有更高的状元率”“日常插着台灯写作业的学生考试成绩更好”,或许我们能轻而易举地识破诡辩。但稍加修饰后,对于调查研究的思考缺失就使得这样的说法迷惑性极强。另外,调查本身的科学性程度也会极大地影响读者的判断,甚至能为扭曲的事实开辟新的传播途径,它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
最后,这种“‘根据调查……’+结论”的论述方法不仅仅提供了错误的观点,同时也不利于作者自身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提升。它是一种轻易掌握的格式,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轻易就能拉着读者跑,给作者以虚假的成就感。真正有意义的论述在于逻辑的碰撞加以事实的辅佐。例如讨论“能否以成败论英雄”时,以“不以胖瘦论美人”为类比;例如争辩“父母应不应该同意儿子想穿裙子上学的愿望”时,从亲身经历、双方情感出发,而非“根据调查,现在津津乐道的英雄99%都有卓越成就”“根据调查,小时候为‘异类’的孩子长大后平均薪资水平更高”。一个剖析思维,从事实出发,用逻辑表达;另一个捏造虚假数据,披着诡辩的外壳迷惑人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下次再见到“根据调查……”,不妨多思考几遍,说不定,那儿就隐藏着一个思维陷阱。
指导教师:王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