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作者: 雷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夫·巴哈蒂导演的法国电影。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往事也浮出记忆的深潭。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了一所问题少年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哈森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讶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他拥有天使的面孔和动人的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品性和叛逆的性格。循循善诱的马修老师把皮埃尔的音乐兴趣发掘出来,在伯爵夫人的访问中展现出了惊世的嗓音和超凡的天赋。当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事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切却急转直下,当年被诬陷的学生蒙丹纵火烧掉了学校,幸好马修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亲近自然而避开了危险,挽救了孩子们的生命。但是校长因为火情失去了晋升的机会,把愤懑和不满发泄到马修老师身上,随即解雇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正是在马修老师的抗争之下,这些“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才得到了救赎,尤其是皮埃尔和佩皮诺,因为这股希望之波,最终走向了荣耀之路。那么,这部教育题材影片所传达的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呢?
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发现
电影中,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学生大多被大人放弃,是被视为顽劣不堪的问题少年。然而,马修老师并没有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而是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因此当他刚进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冒犯而动怒,更没有去告密,慢慢打破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藩篱。他通过真诚的态度和耐心的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从而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后又通过创办合唱团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音色条件,把学生们分为高音组、中音组和低音组,甚至给不会唱歌的学生也安排了适当的角色。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音乐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发现。
马修老师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通过温暖的气氛、无条件的尊重和合理共情来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和塑造学生。比如他敏锐地发现了皮埃尔对母亲的感情以及对母亲的误解,所以才能有效化解母子之间的隔阂;他对孤儿佩皮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促进了佩皮诺的成长和觉醒,因此佩皮诺在马修老师离开之际,勇敢表达出了让老师带走自己的心愿。可见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让他们学会了尊重、感恩和团结,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因此,电影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不能武断否定一个学生的价值,更不能直接把一个学生定性为坏人、烂泥、无可救药之类。只有在保持对基本人格的尊重的前提下,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才能够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发现他们的天赋和能力,拥有走向未来的契机。影片中的皮埃尔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大师,无疑得益于马修老师的启蒙和保护。
二、对自由与创造的追求
在“池塘之底”寄宿学校,学生们的生活被严格规定和束缚,一旦打破规章条例就要接受严厉的惩罚,孩子们像是被戴上了厚厚的枷锁一样,缺乏自由和创造力。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灵动的音乐,也带来了自由与创造。在合唱团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音乐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本身就有自由的因子,两者有内在贯通性。这种对自由与音乐创造力的追求,不仅让学生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方向,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影片中的孩子们经过音乐的洗礼,逐步从迷茫和混乱中走了出来,眼睛里有了光彩。
对自由和创造的追求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校长是铁律的制定者和拥趸,僵化制度以及残忍的手段都是自由路上的绊脚石。马修老师作为一个新来的学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限制。他试图通过音乐教育来改变学生的命运,这一过程中他不得不与制度进行抗争。马修老师在学校中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他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设施和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也不能随意改变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因此他一度在深夜给学生们补习音乐课,偷偷创建的音乐团更像是一个地下乐队,时刻面临着被解散的风险。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马修老师像是被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了一般,迎来了他一生之中的创造高潮,而孩子们也在马修老师的感染下,探索着音乐的奇妙世界。皮埃尔每每在老师离开时偷偷地研习乐谱,正是马修老师激发出了他骨子里对音乐的创造性的诉求。影片中,孩子们第一次从樊笼里被带到森林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让人无比动容。
《放牛班的春天》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和教育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现出丰富人性和情感的作品,它让观众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它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发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践行、对自由与创造力的追求和对人性美的呼唤之上。童年时代是一个人生命最脆弱的时代,也是最宝贵的时代,如果贸然否定一个孩子的人格价值,会对这个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让心灵蒙上污垢,对人生和世界充满悲观和敌意,那将是无可挽回的悲剧。幸好有如马修这样的老师,在孩子们最需要关怀、理解以及爱护的年龄,像一束明媚的阳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心田。正如影片中的插曲所描写的那样:“遥望你经过的路上,被遗忘迷失的孩子们,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带领他们步向往后的人生,光的方向藏在黑夜深处。希望之波,生命之热,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就不可碰触,绚丽的金光,将路永远照亮,光的方向藏在黑夜深处。希望之波,生命之热,荣耀之路。”
雷勇,西北大学文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博士。曾出版专著《创意写作的创意理论研究》,译著《作家创意手册》《创意写作基础研究》,文学作品《鉴真》《大宋江山》等,在《社会科学》《当代文坛》《湘潭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