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共振之弹,归属认同之幕

作者: 汪莹玥

在视频信息时代的驱动下,弹幕应运而生,带红了一大批弹幕视频平台,如哗哩哗哩、爱奇艺、优酷等,这也为日常生活与互联网增添了更多可能。

弹幕,由类似飞行射击游戏中子弹幕布的效果而得名,在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在线教育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因此,“弹幕文化"在亨利·詹金斯所阐述的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何弹幕能够牵动如此多人的心绪,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作为视频的衍生物,弹幕具有极强的即时性。它既可以是对剧情的即时反馈,也可以是对他人弹幕的互动。在情感最为饱满时将其倾泻,营造出富有冲击力的集体记忆,这样的集体记忆往往是针对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弹幕可以是针对某一话题或片段的短时讨论与讲述,几乎没有门槛,如同各种思想汇聚而成的自由之风。

心灵共振之弹,归属认同之幕0

然而,正是由于弹幕的自由度高,各类问题也随之浮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一些不文明用语的出现,尤其是匿名弹幕,会成为一些用户无视社会规则与道德的掩护。除此,则常出现深度不足和排他性强的缺点,比如“火钳刘明"这一弹幕,意为在视频火之前留下印记(“火前留名”的谐音),以表示认可。但许多人初次看到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要在搜索之后才能搞明白。

但是,我们仍可以主动地发挥弹幕语言的正向引导作用。弹幕可以弥补文本滞后或表达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前方高能预警”,代表着后续内容即将迎来高潮,或是在一些惊恐内容前发出及时的预告。弹幕的多样化也渲染着影像的氛围:白色常被新手使用,带有“小白”的青涩;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常用于一些超燃台词或打斗场面的“护体”;绿色则含有一些特定圈子的内部意义......这也为二次创作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素材来源

弹幕带来自我情绪的满足,让人寻觅到认同与归属。在《我是余欢水》中,打工人余欢水生活不顺,却在一次误诊后变得硬气起来。许多观众通过弹幕完成了自己情绪的疏解与对过往的释怀。又如在《出走的决心》中,李红要去看老同学,却被老同学婉拒,每个人都为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弹幕中一句“她不是出走,是逃生”表达了对女性艰难处境的理解与同情,“所有妈妈,都被绑住了”“我要跟妈妈,说声对不起”是在原子化时代对母亲的感恩与亲情的唤醒。正是有了弹幕文化,一些被忽视的情绪与思考才得以激起波澜,升华了影像的内涵。

我们应注重弹幕的价值引领和意义内涵,破除排他性的自娱自乐。弹幕的正向价值对人的触动是极大的。在《漫长的季节》最后一集结尾,老年王响对着年轻的自己喊“往前走,别回头”时,整个屏幕都是“往前走,别回头”的弹幕那一刻,屏幕内外的他们距离如此之近,共鸣之声震耳欲聋。在满屏弹幕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下,是心灵深处的翻涌与激荡,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这正是弹幕带来的独特风景。

弹幕文化的兴盛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事件。它以真实的情感表达、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参与了当下这个多元网络世界的构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相信弹幕文化将会更加蓬勃,丰富人们的生活!

指导教师:叶子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