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清明
作者: 洪艺涵
腊八节里必须来一碗腊八粥,惊蛰要吃一颗爽口的大鸭梨……在中国,这样的节气、节日习惯数不胜数。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有一半都藏在逢年过节的食物当中,正如本月迎来的清明时节,除了雨纷纷,还有小作者笔下的“一团清明”入肚来。
我的家乡在临安,每到清明时节,每家每户都会采摘艾草,制作清明团子。
清明节,我随奶奶去地里采摘艾草。小溪边、草丛里,艾草一簇簇、一丛丛地出现在那里,嫩嫩的芽儿,有的淡绿,有的青绿,细碎的叶子毛茸茸的,嫩得都能挤出水来。艾草随风摆,我提着一个小竹篮,屁颠屁颠地跟在奶奶身后,学着奶奶的样子,用手轻轻一掐,艾草就一片片地跳落到我的小竹篮里了。没过多久,小竹篮就装得满满的,那片田埂上也留下了我和奶奶劳作的身影和脚印。
回到家,我和奶奶开始拾掇艾草叶,准备制作清明团子。奶奶将艾草焯水、洗净、捞出、压实,麻利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后,开始搓面。我连忙学着奶奶的样子,将一个个面团揪下,放在手心里使劲地搓啊搓,直至搓成一个实心的小圆球,将它压实后,再将它捏成一个碗状,接着加入奶奶早就炒好的馅料。最后,使劲地封口。封口的过程中,汤汁溢出来了,我笑着说:“奶奶,我把团子喂得太饱了,把它的肚子撑破了。”“囡囡,你的团子长得一脸福相嘞,圆滚滚的,真像你啊!”奶奶也笑。
团子做好了,咬一口,汁水在我嘴里游啊游啊,我把整个春天都送进了嘴里!
(指导老师:赵郦菲)
食物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传统生活习俗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光有风俗的传承,更寄托着情感。食物一旦和某个人挂钩,情意便会让滋味更绵长。不信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