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是“哑剧”

作者: 李仁波

最近,波波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作文里喜欢唱“哑剧”,特别摘录了一些:

1.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一盒拼装。

2.玫瑰花嫌弃地让蜗牛离她远点。

3.听到老师说今天要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我们都很高兴。

4.我和同桌商量要给李晓明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同桌也爽快地答应了。

同学们盯着屏幕,默不作声,不知道波波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波波老师干脆也学同学们演起了“哑剧”,在黑板上快速地写下一行字:我说,同学们读了这几句话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沉思,波波老师始终笑而不语。这时,一位同学实在忍不住了,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1:老师,我发现这几个句子都是作者自己在叙述,没有对话。

师:是呀,明明是语言描写,为什么没有对话?

生2:没有对话,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生3:比如第一句,“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一盒拼装。”怎样央求妈妈,没有写具体。

师:没错,这句话里屏蔽了许多可以扩写的东西:自己怎样求的,妈妈的神态和回复,求了一次还是几次……如果能把对话写下来,一定会精彩翻倍。

生4:我央求妈妈说:“妈妈,请您给我买这盒拼装,好吗?”妈妈说:“家里的拼装已经够多的啦!”我说:“但是我没有这个类型的拼装呀,您就给我买吧!”妈妈说:“拼装不都差不多嘛!”我说:“不一样,您给我买这个,今后我一定听您的话。”

生5:我觉得他虽然用了对话,但是用“谁谁说”这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显得刻板老套。可以改成:我拿着爱不释手的拼装,跑到妈妈面前:“妈妈,妈妈,我可以买这盒拼装吗?” “家里的拼装已经够多的啦!”妈妈头也不抬,继续在货架上挑选着她要买的东西……

师:太棒了!语言描写也不等于简单的对话。提示语的位置可以灵活多变: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或者省略提示语;位置不同,语气和氛围也不一样。提示语前的“说”,也可以七十二变。

生1:可以变成:问、吼、嘀咕、嘟囔、质问、嘲笑、喃喃自语……

生2:还可以加上语气、神态和动作,比如,轻声问道、扬扬得意地嘲讽道、气得直跺脚地嘟囔着……

生3:看着那背着重壳、一路留下黏液的蜗牛,娇艳的玫瑰花露出了厌恶的神情。“可恶的蜗牛,请你离我远点!”她一边怒斥着蜗牛,一边扬扬得意地向人们展示她的俏丽芬芳,“瞧,我多美呀!”第2句这样改,可以吗?

师:哇,你不仅注意到了提示语的变化,还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生1:老师,我明白了,不管是记事还是编童话故事,只要有人物就应该有对话,对话的种类有议论、商量、争吵等。

师:聪明!我们不能总是用叙述来代替人物精彩的对话,要像配音演员一样,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写文中只有自己一人出场的“独角戏”作文。

(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创意教育工作室

上一篇: 巧借绘本学写作
下一篇: 补牙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