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文化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是中国人过年时所贴的具有中国喜庆元素“年红”(“年红”元素还包括门神、福字、窗花、年画等)中的一个对联种类,多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的形象,表达美好的愿望。
过新年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更是庆祝春节的第一件喜事。
春联的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从“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可看出春联与桃符的渊源。桃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据王充《论衡》记载:“立桃象人于门户”,桃符指古人过年时在门户前挂的桃木,一般为长方形,长六寸,宽三寸,上面雕刻着传说中的两位神仙“神荼”和“郁垒”的小像,寓意神仙守门,鬼魂不敢进家门;再加上桃木有驱鬼辟邪的功能,故称为“桃符”。
春联的张贴禁忌
首先,要贴对上下联的顺序。如何判定?一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贴在门户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门户左边。二看横批的内容。如“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一联,横批是“纳福迎春”。根据“福”“春”二字的先后顺序,即可判定上下联。三看联语最后一字的平仄。一副春联一般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字的音调是仄声(三、四声),下联最后一字的音调是平声(一、二声)。
其次,要注意贴春联的时间。按照各地习俗,贴春联的时间略有差异。有的地方祭灶后就开始张贴春联;有的地方到腊月二十八九才开始;大多地区都在除夕这一天,最好在除夕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不能超过十二点。
春联用纸大多是红纸,以彰显喜庆吉祥。但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晚辈家里就不可张贴红春联,且从当年起要守制服孝三年。
春联的历史
五代末期,中国第一副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诞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于964年除夕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表达了对新春的美好祝愿。从此,桃符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
到了宋代,才有人将桃符由桃木板改为象征喜庆吉祥的大红纸,此纸叫“春贴纸”,但此时的春联仍称“桃符”。“春联”一词正式登场是在明代初年。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后下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第二天,朱元璋开始微服私访,在城内观赏各家春联,以为娱乐。后来,他发现有一家门上没贴春联,过去一问才知,这家的主人是个屠夫,他不会写字,也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代写。朱元璋听后,叫侍从取来文房四宝,当即为这家书写春联。朱元璋的重视、倡导和示范,对明代春联之风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对对联情有独钟,不仅皇宫设专人撰写“应制联”,而且每逢除夕,还要让翰林学士们大撰春联,挂满各殿。
如今,过年贴春联蔚然成风。正如现代诗人余亚飞《迎新岁》:“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春联的形式
一副完整的春联通常由横联和直联组成。“横联”又叫“横批”“横幅”“横额”,多贴于门楣的横木之上,一般是四言。横批与春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批,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直联”又叫“竖联”“直幅”“框对”“联语”,贴于门户左右的门框上,五言、七言为主,也有多言的。直联是一副春联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照应,紧密联系。春联的横联和直联互相补充。共同呈现新年的吉祥太平。
春联内容多歌颂盛世太平,寄托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譬如: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横批:万象更新)。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横批:欢度丰年)。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横批:纳福迎春)等。有的春联内容还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嵌入生肖名,以表明年份。譬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横批:壮志凌云)天狗驱寒尽,宝猪带暖春。(横批:辞旧迎新)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横批:新春福音)等。有些春联的内容还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个性特色。譬如: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横批:教育世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春联的材质和样式也呈现出了新变化。比如刺绣春联,立体春联、油画棒春联、春联乐高、迷你春联、国潮春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