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情景交融法
作者: 张亮情景交融指写作时将情感与景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主观感受,是文章主旨;“景”是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是承载文章主旨的“形象”。恰当使用情景交融法写作,可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左读经典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2.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舷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张晓风《行道树》)
3.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赏读
片段1运用景中藏情法,写历经看戏前波折的“我”在双喜等小伙伴的“写包票”下,终于得到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应允,拔篙开船。夏夜行船时,通过描写“我”看见的月色下的豆麦、水草,嗅到它们的清香,感受到夹杂着清香的水气和望到向船尾跑去的连山,从侧面体现出内心的轻松、愉悦以及想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片段2运用情中见景法,直接描写了夜幕降临后行道树在寂静、黑暗、孤独的世界里苦熬、迎接朝霞的情景,赞美了其默默奉献的精神。读后,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黑夜里,一排排行道树整齐地排列在马路两边,精神抖擞,以挺拔的身姿和饱满的精神迎接朝阳的到来,让其形象在读者心中不描自显。
片段3运用情景并茂法,让情和景和谐统一。作者抓住了荷叶护莲和母亲护“我”的共同点进行形象的描绘,将荷叶护莲的情景和“我”对母爱的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借鉴
1.确定情感。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写作时,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应做到融情于景,景中含情,且表达的情感一定要健康积极,要有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选准景物。确定情感后,就要寻找适合抒发这种情感的景物。通常情况下,抒发欢快之情时可选择红花、绿叶这些美好的景物;抒发悲哀之情时可借助昏鸦、孤雁这些凄凉的景物,等等。
3.描写景物。找到适合抒发情感的景物后,我们就要形象地描绘这种景物,为接下来的情景交融作准备。常见方法包括:(1)正侧写景。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写出来;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刻画其他人物或其他自然风景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形象丰满,达到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描绘的目的。(2)虚实写景。“实”指实际存在的景物,“虚”指作者想象出来或由某个实际存在的景物联想到的不存在的景物。(3)动静写景。即描写景物时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4)多感官写景。即把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幻觉等多种感官结合起来描写景物。(5)对比写景。即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体现景物之间的差异。
4.情景交融。常见的情景交融除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外,还包括:(1)前景后情。即先描绘自然景物,然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2)先情后景。即先摆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或定下感情基调,然后据此描绘景物。(3)拟人写景。写景时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充满生机、富含感情。(4)比喻写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所描绘的景物生动形象,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