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托物言志法
作者: 杨海庆《文心雕龙·明诗》有言:“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意思是接触到外物而引起的感情上的变化和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法。“眼中有物”,才奠定了“托物”的基础;“心中有志”,并选定视角,才会有独到的见解。
左读经典
1.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都堆在园中,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节选自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2.有人从湖北来,带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于永远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项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几次。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赏读
片段1在描写木槿时,用词精准,如“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等,生动地勾勒出木槿的形态。“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简短且有力的重复,强化了木槿在困境中顽强的生命力。作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木槿,将其坚韧不拔之志自然地寄托其中,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面对苦难时应有的勇气与执着。
片段2中,莲子历经多年才能长成荷叶,起初细弱单薄,而后迅猛生长。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其生长历程,展现出莲子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意志,启示人们在遇到困境或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应放弃,只要坚守信念,终能迎来生命的绽放。
借鉴
1.巧选所托之“物”。在明确言“志”的基础上,首先要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可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到“物”与“志”之间的相通或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
2.巧摹所托之“物”。在摹写事物时,无需面面俱到,但必须选准角度,紧扣其能“言志”的方面工笔描绘,只有这样,方能准确表达个人志向。描写过程中,可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使“物”形神兼备,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由“描写”到“言志”的过渡。
3.巧寄所言之“志”。写作时,要抓住被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挖掘其特殊意义或精神品质,以达到“言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