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扇的日子
作者: 徐介穰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回来,我便前往老家的阁楼,在储藏柜中翻找那把已尘封十年的长柄圆形扇子。
听外婆说,这叫蒲葵扇。我印象中的蒲葵是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叶大,柄长,具有韧性好、耐折等特点,多产于广东、福建等地。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能见到它,就不得不说说我的外祖父了。
外祖父热衷于发掘深山密林中的奇树异草。在我七岁那年,他带回一把蒲葵,做成了蒲葵扇。有扇的夏天当然有风,盛夏的星空下,在庭院里散步,每人手上握着一把蒲葵扇,时不时地摇几下。小孩子是最幸福的,躺在凉席上,大人轻轻地摇着蒲扇,哼着歌谣,别提多惬意了。可要人人都有,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棕榈多产于广东、福建等地。几个人出一趟远门,带回来的也是很少的蒲葵。因为材质有限,所以那时候只能几家享受蒲葵扇,然而,外祖父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没过几年,就做出了另一种扇——麦秆扇。
王廷鼎在《杖扇新录》中这样写道:”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细竹作一圈,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卍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这里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其中当属浦江的麦秆扇最为出名。
很久以前,浦江县民间就有用麦秆扇传情达意的风俗,若哪家闺女订婚,男方就必须在端午节的时候挑粽子到女方,女方则用编织精巧的麦秆扇作为礼物回敬给男方,少则二三十把,多则一百来把。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扇子打得越精细,就越表明姑娘的手巧。
回溯往昔,祖辈们不断地摸索营生之道,只为谋求一份安稳的收入。正因这份来之不易的生计,几位舅公才得以平稳生活、安心向学。
有扇子相伴的岁月,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于尘埃中悄然发芽,在我的心底绚烂开花,承载着一份温暖与希望。
点评
习作以一把尘封十年的蒲葵扇作为线索,串联起了“我”的童年记忆与家庭故事,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手艺的珍视。文中引用了王廷鼎的文章介绍麦秆扇,丰富了作文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扇子承载的岁月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小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语言朴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扇子背后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底蕴。
【作者系浙江绍兴市秋瑾中学初一(9)班学生,指导老师:王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