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作者: 徐晓玲中国园林是铺在地上的诗与画,讲究移步换景、步移景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亭台楼阁,它是园林的骨架;其二,花草树木,它是园林的服装;其三,山水艺术,它是园林的灵魂。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园林,一同去探寻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密码。
园林的历史
中国园林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那时主要是供帝王游玩的;东晋皇室南迁后,达官贵族开始兴建私园,这是江南园林之始。
园林在南北朝时期成型,《洛阳伽蓝记》就是记述南北朝时洛阳的园林;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开始兴建私家园林,园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南北朝到北宋时期被称作园林的“洛阳时代”;自南宋到明末五百年间,则称之为园林的“江南时代”。
园林的分类
中国园林的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设计理念,展示了中国园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按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分类: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模拟天然山水风景,如颐和园、拙政园。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如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
2.按隶属关系分类: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如圆明园、颐和园。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私有,如北京恭王府花园、苏州拙政园。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如北京潭柘寺。
公共园林:多见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地区的城镇、村落,如兰亭、什刹海。
衙署园林:由地方官署或中央机关职能部门牵头兴建的园林,如河南内乡县衙花园。
祠堂园林:园林化的祠堂、宗祀等建筑绿化,如晋祠。
书院园林:由民间集资兴办或官办的,多选择在山水风景优美处的园林,如大理西云书院。
3.按地理位置分类:
北方园林: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如颐和园、避暑山庄。
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域,以私家园林为主,如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
岭南园林: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园林,如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
中国园林八大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有八大造景手法,体现了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智慧与创意,为我们今天欣赏和理解中国园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借景。就是将园林外的景物“借”到园内,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明末《园冶》中首次提出了“借景”这一概念——“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庶几描写之尽哉!”其中,远借在园林中较为常见。
2.框景。即把门、窗、洞等作为边框来撷取园林景物,形成如嵌入镜框中的景色,为观者提供如画般的感官体验。
3.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利用多变的花窗、隔扇,创造出若隐若现、含蓄雅致的效果,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
4.抑景。即通过置石、丛林、屏障等先藏后漏,创造出“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效果。通常在古典园林入口处设置引导空间方向的曲廊,游人要经过转折的廊院才能来到园中,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对景。对景的设置往往需要考虑视线的方向、距离、角度等因素,通过巧妙设计,使园林中的两处观赏点互对欣赏。如拙政园就采用了大量的“对景”手法,增加了园林景致的韵味。
6.隔景。多以建筑、实墙、山石密林等作为分割,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7.夹景。在园林中,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在视线两侧会采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前方风景显得更有诗情画意。
8.添景。园林设计中,通常会在中间种植乔木或者花卉作为过渡,设计出前景、中景和后景,增加园林的景观层次。
名家笔下的园林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节选自梁衡《晋祠》)
◆赏析
作者巧妙地描绘了晋祠之水,用短句铺陈水“多、清、静、柔”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勾勒水的灵动。
行文时,善用比喻修辞,将水纹、草蔓比作丝缕、飘带,生动形象;同时援引了李白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令读者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