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
作者: 王冬茹影片介绍
《掬水月在手》用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一生。历经亲人的生离死别、大时代的动荡飘零,是诗词支撑着叶嘉莹走过苦难。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后,叶嘉莹持续创作、传承教学,以“沧海遗音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的使命感,复兴了古典诗词的命脉。
经典回眸
随着音乐的起伏,伴着吟诵诗词的声音,镜头切换,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痴爱和传承。
一、经典台词
1.弱德之美,是在困难、压抑中的一种坚守、坚忍。
2.我知道,龟裂的只是曾经的琐碎往事,而永远鲜活着的是记忆和未来。
3.人世间有很多干扰,在干扰中寻找自己的节奏。
二、经典镜头
1.“蓝底碎花旗袍在风中摇曳”
蓝天下,阳光透过绿叶,光影斑驳,一袭蓝底碎花的旗袍在风中轻轻摇曳,恰似叶嘉莹先生。虽历经磨难,却以“弱德之美”保持着对古典诗词的坚守,优雅从容地行走在自己的节奏里。
2.“图书馆的书架间”
空灵的音乐渐起,镜头掠过图书馆的桌椅,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间穿行。此刻,吟诵声响起,屏幕上显出竖排文字:一九七零年暑假我来到哈佛以后,开始我对静安先生之研究。哈佛燕京图书馆给了我一支锁匙,我可以在闭馆之后仍留在里面工作。夜晚,整个图书馆中已空无一人,当我从两侧列满书架的黑暗的长长通道上走过时,有时我竟会有一种静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觉。
文题导入
每个人只有一次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时光荏苒,年华易逝,怎样在喧嚣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怎样让自己活得充实且有意义。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先生用她坎坷而伟大的人生,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心怀热爱、执着坚守,找到自己的人生节奏。
请结合观影感受,从“热爱坚守”或“找到人生节奏”的角度出发,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作文展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刘依婷
《掬水月在手》宛如一首悠扬的诗歌,让我了解了叶嘉莹先生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弱德之美”,秉持着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充满坎坷与磨难:少年丧母,战乱流离,婚姻不幸,中年丧女……但幸运的是,她自幼与诗词结缘,一生都畅游在诗词的浩瀚海洋里。诗词,给她以力量,伴她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台湾时,丈夫入狱,叶嘉莹先生和女儿寄居在亲戚家,她白天带着孩子去工作,下班帮忙做家务。安顿好孩子后,她便拿起书本,沉浸在古诗词中。据她回忆:“诗词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生命寄托。”在逆境中,她靠吟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中年丧女,她把自己关在房间,写了十首《哭女诗》,伴她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心情不佳,她写下“天池定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聊以自慰。诗词,造就了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让叶嘉莹先生像一匹经过岁月反复淘洗的丝绸,变得柔软且富有韧性,让她不再是以刚猛的姿态去对抗世间的种种,而是以一种安于弱的状态,以柔克刚。弱德之美,让她痴心不改,用自己的毕生之力,阐述着古典诗词之韵味。
为了研究王国维,叶嘉莹先生常常在燕京图书馆与孤灯为伴;去外文系旁听,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用英文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的水平,她希望更多外国人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回国任教后,她在南开大学建立了“迦陵学舍”,并捐出几乎全部的个人财产,用于古典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掬水月在手,是先生的渊博学问;弄花香满衣,是先生的从容优雅,更是她的“弱德之美”。
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磨难,唯有坚守内心的热爱,方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点评
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古典诗词,她的学问和品格为人称道。习作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了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坚守与传承,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了小作者对先生的仰慕与追思之情。作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这,就是我的节奏
◎张幼恩
清新淡远,超凡脱俗,是王维的节奏;豪迈乐观,才华横溢,是李白的节奏;博学乐天,放荡不羁,是苏轼的节奏;宁静专一,倾心研究古典诗词,则是叶嘉莹的节奏。
适度放松,张弛有度,不随波逐流。而这,正是我——一个中学生的节奏。
清晨,阳光穿过窗户,照亮教室,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随着时间推移,跑操,早上四节课,结伴吃午饭,午休,下午四节课,再结伴吃晚饭,然后晚自习到天黑。很“幸运”,我赶上了内卷时代,连学习也被“卷”了起来——上课记笔记,下课做作业,书山题海间,几人敢放松?
这样的安排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看似没有任何变化,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着。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偶尔也会为小事驻足。天气晴好时,我会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路边的一片树叶、一朵小花就是我快乐的源泉。
适度放松,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这便是我的节奏。
午休结束的铃声一响,没睡够也要起来准备上下午第一节课。这时,瞅瞅教室外边那棵金灿灿的银杏树,不管多疲惫,看到它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浑身充满了动力。
周末,我也会睡个懒觉。节假日到图书馆看书,到博物馆去参观,有时也会和父母去爬山、去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因为我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获取更多知识,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张弛有度,不随波逐流,这,就是我的节奏!
往后余生,我依旧要保持自己的节奏!
◆点评
习作通过对比王维、李白、苏轼等人的节奏,引出“我”作为中学生的节奏。小作者以日常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展现出紧张学习中的适度放松,如赏夕阳、观银杏等,凸显了劳逸结合的理念。
全文语言质朴,条理清晰,传达出了“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节奏”的积极态度,读后令人深思。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