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IP
作者: 张馨尹文化IP,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如同文明长河的根脉,让传统智慧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它是敦煌壁画修复师笔下流转千年的矿物岩彩,是故宫匠人将飞檐斗拱化作文创的奇思妙想,是戏曲演员在霓裳水袖间演绎的当代气韵……从非遗传承人到数字博物馆的开发者,坚守文化IP的创作者们正以现代语汇打开历史封印,让文化记忆化作跨越时空的密钥,在文明对话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
《黑神话:悟空》:
解码东方神话的“数字图腾”
2024年8月20日,单机动作类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很快便打破国产游戏的销量记录。这款游戏以《西游记》为蓝本,将小说的精神内核熔铸于游戏引擎,在手柄震动中,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象级输出,成为了继功夫、熊猫之后最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
游戏以“取经后时代”为切口,对《西游记》的故事细节进行二次创作,将孙悟空从神坛拉回人间:褪去佛袍的“斗战胜佛”因拒绝天庭招安惨遭镇压,六根灵蕴散落三界。玩家化身的“天命人”,手持原型为如意金箍棒的武器,穿越黑风山、火焰山等36处西游故地,在云冈石窟中与黑熊精过招,在应县木塔中破解机关。这些场景原型取材于研发团队在各地实景扫描的28640处名胜古迹,于是玩家可以真切地看到悬空寺的铁索在山风中轻颤,佛光寺的藻井随昼夜变换光影。这些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明密码,通过“鳞棍·蟠龙”的每一次挥砍、“定身咒”的每一道金光,在陕北说书与电子交响乐的共振中,在古琴音与BOSS战鼓点的交织中,衍生出340亿产业链效应,让山西古建游热度暴涨120%,让传统乐器销量增长300%,创造了“游戏IP反哺文化遗产”的范式。
◆解读
《黑神话:悟空》以震撼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及宏大的叙事格局,让孙悟空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游戏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成就上,还让全球玩家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
电影哪吒:打破乾坤的文化破圈者
当混天绫在IMAX银幕上搅动星光与波浪,那个扎着冲天鬏的魔童便不再是《封神演义》里的叛逆少年。作为中国影史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打破偏见”的精神内核,将传统神话人物锻造成具有全球穿透力的形象,在观众的记忆里刻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东方哲学。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电影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和现代影视技术的运用,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据统计,电影中出现了约186个文化符号,涉及23项非遗技艺。
而到了海外上映的时候,字幕组又创造性地将川普转化为美式俚语、日语关西腔,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跨越语言障碍。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法国观众为哪吒与敖丙的“山河社稷图”打斗戏起立鼓掌;在马来西亚,影片票房打破《千与千寻》保持21年的纪录。正是因为这样的创新与诚意,电影周边才能带动各项产业链,其中“哪吒敖丙手办”成为亚马逊年度畅销品,“太乙真人的酒葫芦”被故宫文创选为年度联名款,这些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例。
◆解读
当纽约时代广场亮起“吒儿”的巨幅海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动画角色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叙事的胜利。这或许就是顶级文化IP的魅力。
2025蛇年春晚:用科技解码非遗基因的成功尝试
2025年乙巳蛇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1月28日,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将126个非遗元素通过5G-A超高清技术面向全球128国同步直播。
晚会以红山玉龙、良渚玉蛇等12种考古蛇形为视觉原点,在开场秀中集齐打铁花、剪纸、青神竹编等16项非遗。舞台中央的“活态水墨”穹顶将甲骨文动态解构为粒子光影,而AI虚拟戏班以全息投影重现失传的宋元南戏唱腔,与青年戏曲演员同台共演“古今对唱”。《秧BOT》节目中,有500台仿生机器人与非遗秧歌队共舞,机械臂的每一次摆动都精准复刻河北昌黎秧歌的“凤凰三点头”步法,让百年秧歌步在赛博空间焕发新生。
可以说,2025年春晚既是一场艺术与美的视觉盛宴,又是科技赋能的新背景下传统文化完成“破次元”的一次新生。
◆解读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春节才是我们最大牌的“非遗”。除了那些盛大的仪式外,我们在家乡贴春联、燃爆竹的每一个行为,其实都在参与世界级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