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编之美

作者: 巩孙旭

在我的故乡马踏湖畔,有一方两万余亩的芦苇荡,这里承载着我无数回忆。

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会集诸侯于此,聚兵列阵,战马奔腾,踏出一片湖泊,故得名“马踏湖”。湖区附近有一家田氏苇编工作室,这里苇香氤氲,架子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苇编作品。非遗传承人田师傅正在构思一件新作品,只见他用篾刀剖开苇秆,交叉铺成“井”字,苇条在他的手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苇编筐便已成形。我跃跃欲试,鼓起勇气说:“田叔叔,我能试试吗?”

田师傅笑呵呵地冲我招手:“来,试试吧。”我照葫芦画瓢,可奇怪的是,柔韧的苇条在他手里舒展成细密的经纬,却与我屡次较劲,散落的断茬扎在我的掌心,划出深深浅浅的口子。

我不服气地问田师傅为什么会这样,他却告诉了我四个字——“熟能生巧”。“这苇编啊,蕴含的门道可多得很哩!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潜心学习技巧,并加以不断的练习,才能练就精湛的手艺。”我茅塞顿开。在田师傅的指点下,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苇编作品——一个小盘子,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我对它爱不释手。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苇编,它还能出口赚取外汇呢!”田师傅见我如此痴迷,接着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一定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爱上苇编……”

正当我听得出神,附近有位农户提着成品,笑吟吟地来交活:“田经理,快给俺验验货,这个礼拜的任务刚完成,这不,又接到一个国外的大单子!”田师傅笑着对我说:“这就是我们这里最新摸索出的致富之路,村民们也‘编’了这么一句顺口溜:‘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苇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正是这些手艺人的坚守,才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才让苇编技艺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这正是:

苇编之美,经纬交织,传承百年匠心;

非遗之缘,岁月流转,续写一方情怀。

◆点评

习作将苇编技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其在湖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将苇编技艺这一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既有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介绍,又涉及了文化传承、传播和乡村振兴等话题,是一篇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作者系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指导老师:沈丽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