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属形声字,左边的部首为“水”的象形字,引申为“江河”;右边的部首为“每”字。“每”字的本义是指戴有头饰的妇女,即母亲。对此,有人便将“海”字解释为“水的母亲”。据《说文解字·水部》记载:“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所谓纳百川,是指由许多河流汇集而成。由于“海”能“纳百川”,所以才引申出了“极大”“极多”之意,如“学海”“人海”“云海”“辞海”等。到了小篆时期,“海”字基本保持了金文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如下图所示)
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皆有海,在战国时期曾出现“海内”一词。“海内”指“四海之内”,此时,“海”延伸出了一种“边界”义,将中国国境之内与国境之外区分开来,故“海外”又特指中国以外的地方。
在文化长河中,“海”承载着交流与融合之意。古有海上丝绸之路,船只穿梭在波涛之上,不同地域的商品、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海的广阔让世界相连,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它有了往来,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彼此包容。
汉字“海”,不仅是对一种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包容精神的诠释,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化的脉络上。
上一篇:
时间怎样地行走
下一篇:
京剧艺术也要巧用“文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