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密码

作者: 马敏娜

当粽叶的清香在鼻尖萦绕,当五彩的丝线在腕间轻缠,端午悄然走近。这天,汨罗江畔的悲风依旧,竞渡的龙舟劈开岁月的洪流,古老的传说在代代相传中延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凝聚着民族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同探寻端午文化的深邃内涵,解锁这一传统佳节背后的文化密码。

端午的起源

端午本是南方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据《说文解字》记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的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端阳”。

端午的传说

传说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节日的文化意义,传递出了人们对节日的情感。

1.纪念屈原说: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寄托哀思,便泛舟江河,此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百姓们生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便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都为楚平王所杀。他助吴伐楚,五战而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吴军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伍子胥建议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却听信了越国前来贿赂官员的谗言,赐其宝剑自尽,并命人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从此,端午节就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女曹娥说:东汉孝女曹娥因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她昼夜沿江号哭。为了寄托哀思,曹娥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自尽,最终在五天后抱着父亲的遗体浮出水面。故事传至县府,为了传颂曹娥的孝道,知事令度尚为其立碑,并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人们还在曹娥投江处兴建了曹娥庙。

端午节的诗词

端 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

整首诗围绕端午节展开,既描绘了端午节的时令特点和相关习俗,又借古事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美好祝愿,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祈求国泰民安的情感基调,同时也蕴含着皇帝对忠贞品质的赞赏和对后人的期许。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端午节的风俗画。词中既有对端午节热闹、美好场景的描绘,又通过一些细节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慵懒与惬意,展现了词人对节日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细腻情感。

端午的习俗

吃粽子

粽子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于大沼。”“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有的习俗。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舞,毒气上升,疫病萌发。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记载:“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拴五彩丝线、佩戴香囊

五彩丝线缠绕在手臂上,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衍化出了许多别的形式,比如精美的香囊,内装朱砂、香药、艾叶、香料等物,再配上五彩丝线,既能避邪驱瘟,又能芳香辟秽,增添了节日的仪式感。

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

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了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在这一天,各种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贴切许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魂牵梦萦的好地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