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魂牵梦萦的好地方
作者: 张梓墨
我心之所向,是鲁西平原上那片肥沃的土地,是土地上的滚滚麦浪,是流淌过麦浪的潺潺溪流,更是承载着我美好记忆的小村庄。(排比入题,循序渐进地点出“我”对故乡的怀念,以及故乡在“我”心中的位置和份量。)。这座小村庄和华北其他普通村庄一样,也是冬种夏收麦,秋天收大豆、玉米棒子。(这里的冬小麦、大豆、玉米棒子都是鲁西平原上的农作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从运河引出来的河水在几处洼地间汇成几个小小的“湖”。湖里鸭鹅争食,好不热闹。这几汪绿水,常常让我误以为这就是江南水乡的模样。岸边蒹葭苍苍,浅水处伸手就能摸到田螺,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清晰可见……(小作者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语言活泼灵动)在这里,与自然共鸣,与动物亲近,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着我的生活。(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为我们铺展开一幅鲁西平原的乡村风俗图,语言简洁明快,极具画面感。结尾的总结恰到好处,凸显了行文主题。)。盛夏时节,村头的大树下是一个纳凉的好去处。脚下踩着阴凉,头顶蝉鸣悠扬,老人的蒲扇摇啊摇,小小的我托着下巴,听奶奶讲起这小小村庄的长长历史。(“小小”与“长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语言富有变化)在这里,我抚今追昔,与祖先先贤亲切地交谈。俗话说: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里是古码头,昔日的繁华可见一斑。那时的京杭大运河来往商船不断,男人们除了春种秋收,还得在码头装卸货物,招待客商,一波走了,一波又来。(描写极具特色,再现了昔日古码头的繁华景象)女人们则在家里纺棉织布,做饭洗衣,照顾孩子,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小作者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出古码头昔日的繁华景象,文字洗练干净,有极强的代入感。)。村南有一个阿胶厂,那里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熬出的阿胶品质极好。老人们时常感慨,村里的日子啊,一天天过得真慢,一年年又过得真快。(用老人的话感叹时光飞逝,看似朴素的语言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古老的村庄,经历是那么丰富而曲折,没有被记载,大都被遗忘,但人们勤劳的品质却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老人常说,叶落归根。这片土地滋养过万万千千的人,这些人最终又回到它的怀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什么是故土难离。书本和老师都不曾教给我的,这片土地却教会了我,那就是等待和包容。故乡的小村庄古朴而深邃,令离家在外的人魂牵梦绕,承载着万千世事变迁与儿女情长,绵延着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故乡,或许沧桑,或许平凡,但在游子心中,它是我们精神的避难所与心灵的家园,是心之向往的最美存在。(故乡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思乡是镌刻在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感情充沛,收束有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山东阳谷县第一初级中学】
◆总评
习作情感真挚,借景抒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开篇用排比句奠定情感基调,引出对故乡的怀念。接着描绘了故乡的自然景观,鸭鹅争食、蒹葭苍苍等画面灵动鲜活,充满水乡风情。写盛夏村头纳凉,借奶奶的讲述呈现了古码头昔日的繁华,今昔对比间,尽显岁月变迁。阿胶厂古井及老人的感慨,则赋予了村庄文化内涵,道出故土难离的情感。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故乡是精神避难所与心灵家园。
全文语言生动,构思精巧,将故乡的平凡与伟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
(陈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