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篇学写作之画龙点睛法

作者: 黄卿

左读美文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可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得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节选自老舍《宗月大师》)

◆赏读

选文前两段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刘大叔资助贫穷的“我”上学的事和他入庙为僧前后的变化,语言朴素,不事渲染,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是做好了“画龙”的基本环节。第三段是整篇文章的结尾,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明了刘大叔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影响,抒发了自己对刘大叔的感激、崇敬与赞美之情。这一段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从事实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最后一段虽只有六个字,却掷地有声。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似乎都在说:刘大叔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结尾两段共同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乃全文的点睛之笔。

◆借鉴

所谓画龙点睛法,前提是把“龙”的形体画得形象生动。如果写人,就要先把人的典型事迹、独特形貌描画得细致饱满,让读者如见其人;如果绘景,就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画卷铺展在读者面前,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果叙事,则要把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再现出来。

杜甫曾称赞唐代画师曹霸“将军画善盖有神”。有神,是画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文的最高标准。若仅仅画好了“龙”的形体,有形却无神,文章就不会动人心扉。“点睛”则是对文章进行提炼升华,深入挖掘,或凸显人物精神,或给人以启迪思考,或表达某种情感。

以下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1.首尾点睛。开头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出下文;或深藏不漏,步步为营,蓄意铺垫。结尾水到渠成,一针见血,升华主题。

2.文中点睛。即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每一段话的终结处或某一件事告一段落时,以只言片语点明写作旨意或抒发某种情感。

3.点睛手法:包括名句(名言、诗句、谚语俗语等)点睛、抒情式点睛、议论式点睛等。但无论使用哪种手法,点睛之句都必须做到简洁精练,字字珠玑。

上一篇: 故乡,魂牵梦萦的好地方
下一篇: 我的一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