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篇学写作之照应法
作者: 杨峥照应也叫呼应,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即前文提到的内容,后文要有着落;后文讲到的情节,前文要有交代。依据照应位置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恰当使用照应手法行文,可使文章结构严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连贯性。
左读经典
1.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2.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3.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说?”
……
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着。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赏读
这里说的“照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一种结构模式,恰当使用,可使全文构造严谨、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选段一讲述的是作者去外地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故事,而令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为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平凡的事件中,自然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爱护。开篇即点题,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接下来,文中还有两次点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结尾再次提及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全文紧紧围绕“背影”展开,与正文相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选段二写于作家宗璞非常悲痛的时期。她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开篇“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形成照应,先是引导读者关注紫藤萝花的盛况,然后点明了自己被紫藤萝花感动后的行动,感悟到了生命的活力与永恒,从而振奋精神,阔步向前。
选段三是《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文中多次出现“火”这一物,先写林冲因天气严寒坐下生火,但这并不是后文失火的原因。下文“盖炭火”“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两处细节描写与前文相照应,从侧面体现了林冲细心、谨慎的形象。而后文中“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着”这一情节则暗示了失火的原因。行文中“火”的互相照应,使情节环环相扣,推动故事走向高潮。
◆借鉴
1.拟写小标题。要想让题目与正文形成照应,拟写小标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时,最好选取结构相似的小标题,同大标题有机结合,相互照应,使作文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
2.呼应首和尾。首尾呼应,瞻前顾后,可使习作前后贯通。
3.抓住小细节。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描述某一特定的细节,如人物的衣服、装饰品、语言或某个地方的环境等,在后续的情节中再次提及或进行解释,形成细节照应的表达效果,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右写作文
用笔墨画出责任
◎尹诗怡
落笔,抬袖,一抹墨黑、一点桃红、一勾月白,一幅承载着责任的水墨画就此徐徐展开。
刚开始学水墨画时,我并不情愿,因为比起色彩深沉的水墨画,我更喜欢色彩亮丽的漫画。学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水墨画的美,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学习水墨画并不难,但要画好却很难。需要注意整体的构图、颜料的浓淡、落笔的轻重、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创设的意境和投入的情感,可以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我坐在桌前,看着老师今日布置的作业,愁云满面——这幅水墨画对现在的我来说实在太难了,可是没有办法,我必须完成它。
这是一幅由墨黑、桃红、月白构成的画作。
当我在画墨黑时,我想到了坚韧挺拔、向天边伸展的树枝,隐在云雾中看不太真切的高大的山峰,还有停在枝头吟唱的鸟儿。一笔一画、一点一墨我都精心把握。
当我在画桃红时,我想象着那树盛开在寒冬中的梅。桃红色的墨水沁入宣纸,留下一抹艳丽的红,将梅妆点成了“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美人。透过这点红,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如梅般坚韧的历史人物。
当我在画月白时,只有一点淡淡的黄、淡淡的蓝映在天空的一角,原本深邃的天空瞬间染上了空灵的意蕴。透过那朦胧的月光,嫦娥仙子在夜空中翩翩起舞。
我认真作画,似乎有一种力量把我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有听到。画错了,就精修或是重新开始。直到太阳从高空落到了地平线,蔚蓝的天空染成了紫红色,落日的余晖洒在宣纸上和我的肩头,我才终于落下了最后一笔。
这幅水墨画超出了我原有的水平,但我却将它完完整整地以自己最好的状态画了出来,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我逐渐领略到水墨画的美——水与墨交响,焦、浓、重、淡、清,交织融合,大江大河跃然纸上,传承千年而不朽,记录着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
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将以自己为笔、以行动为墨、以一生为纸,画下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之花。
【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
◆点评
习作开篇,小作者写自己不情愿学水墨画,却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了其中的意义,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而后不断地点题:“似乎有一种力量把我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传承中国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我将以自己为笔……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之花”,首尾相呼、前后照应,对习作的主题进行深化。同时,小作者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画中的色彩和作画的过程,一幅饱含小作者心血的水墨画就此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