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的意义

一、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由于二十四节气科学确切地反映出了一年季节与气候规律性的变化,而且每个节气又固定在一定的日期上,使用方便,因此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早在农耕社会,老祖宗就特别重视节气。自周代始,迎接“立春”时,上到王公大臣,下至草头黔首,莫不以大事视之。古代流传着“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的歌谣,西汉农学家汜胜之便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编成《汜胜之书》。

“二十四节气”关注农时、适时耕种的理念,在今天仍然适用。许多学校将二十四节气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劳动课。如雨水——“种植芽苗菜”,谷雨——“种小葱”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节气知识。

二、饮食习俗的方向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顺应天时,应节而动,将中国饮食文化概括为四个字:依时而变。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古代立春有春盘,也叫“五辛盘”,《本草纲目》中记载:“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这一风俗传到了唐、宋、金、元。唐代《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自唐代起就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雨水:雨水过后,全年的降雨拉开了帷幕。此时,春笋的赏味期如约而至。

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此时的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引发人咳嗽,因此,有些地方就有了惊蛰吃梨的习俗。

春分:中医认为春分时节正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期,所以各地都会选择养肝护肝的食物进补。

清明:这一天,人们会扫墓、踏青,品尝清明果与乌饭,以祛除时疾,强身健体。

谷雨: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春季的收尾,夏季的开始。此时的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立夏:昭示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据记载,古代北京,朝廷要在立夏时打开冰窖,赐文武大臣冰食。

小满:小满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这一时期的饮食要以清热、健脾、化湿为主。

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这一阶段的饮食应以祛湿、消暑、养脾胃为主。

夏至:民间素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食冷淘面,即过水面是也。”

小暑:伏日吃面,这一习俗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大暑:大暑一到,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就来了。此时大多地区会喝伏茶、晒伏姜、煮羊肉汤、饮绿豆汤、薄荷茶等。

立秋:人们有“咬秋”的习俗,南京“吃西瓜啃秋”;广东“秋风起,食腊味”;老北京到了立秋那日,爆灶、烤肉、涮肉就都上市了。

处暑:过了处暑,才算正式告别夏天。防寒的同时还得注意清暑、补水,多吃酸味食物,少吃辛味食物。

白露:防秋燥,应多吃润肺养肺的食物。

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方正式入秋。此时正值莲藕上市。

寒露: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说法,因为芝麻健脾胃、助消化,适合寒露时节养生。

霜降:此时天气渐凉,深秋景象明显,建议多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

立冬:冬季开始,万物收藏,饮食调养重在养阴,以“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为原则。

小雪:小雪节气一到,各家就忙着张罗腌萝卜、雪里蕻了。

大雪:过了大雪,各地农家开始制作香肠、腊肉,春节时就可以拿出来享用了。

冬至:南方吃汤圆、面线,北方则多以饺子为主。

小寒:小寒一到,就要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要及时补充气血,多吃温热的食物。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颇有些“年终岁尾,展望新春”的意味。民间多有在大寒吃糯米饭、八宝饭的习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