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篇学写作之动作描写
作者: 崔梦雪动作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以凸显人物思想、品格、心理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左读经典
1.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得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正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她一会儿,便问是哪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哪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就有人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她的事,何苦耍她。”便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去问就是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2.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动了一动。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他唤着欧也妮,尽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却看不见。欧也妮的眼泪淋湿了他已经冷却的手。
(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3.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
4.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有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赏读
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人物才能真正“站”起来。
选段一出自《红楼梦》。冬天马上到了,一家人过冬的物资还没有一点着落,心疼女儿和外孙的刘姥姥决定去贾府“打秋风”。选段中,“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出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在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封建制度下,我们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
选段二描写的是葛朗台弥留之际的情景。“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忽然复活”,因为他看见给他做临终圣事的神父带来的银制圣器,想要占为已有,所以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动了一动”。而当葛朗台看见神父手中“镀金的受难十字架”就在他的唇边时,竟然拼尽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想把它抓过来”,这个细节堪称妙笔,它以传神的动作描写描绘了垂死的葛朗台出于本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敏锐的直觉意识到刚刚出现的圣器是金的,便不要命地“抓”了起来,体现了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本性。
选段三是《城南旧事》中“我”因起床晚不想去上学而被父亲痛打的一段描写,“拖”“看”“抄”“抡”等一连串的动作尽显严父形象。从“我”“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的动作描写中足见父亲下手之狠,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严厉。
选段四是《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经典片段。从大虫的“咆哮”“翻身”“扑”“搭”等动作中可见其凶猛,“跳”“退”“揪”“按”“捺”等动作描写则直接表现出武松的勇敢机智、孔武有力。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绘武松与老虎搏斗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借鉴
动作描写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而肖像、神态等描写则主要描绘人物的静态。倘若能灵活自如地将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起来使用,人物形象就可以真正达到“越来越活泼,越实在”的境地了。
有以下妙招可供同学们借鉴:
1.分解细化写具体。如果要细致地表现一个动作,就不能一笔带过,而要把叙述节奏放慢,用分解的方式,多角度对动作进行特写。以“父亲剥葡萄给我吃”为例,如果只写父亲拿出葡萄剥给我吃就结束了,中间过程是怎样的却不知道,这样就无法体现父亲对“我”的疼爱。如果将叙述节奏放慢,就可以将整个过程分解为:“父亲拿出一串葡萄——摘下一颗——仔细剥掉葡萄皮——递给我——我吃葡萄”,稍加点染,这样的文字自然吸引人。
2.合理修饰写生动。描写动作时,倘若在动作前后添加修饰语,例如表现动作的速度、力度等,就能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借助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合情合理的刻画,使情节更加精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精选动词写准确。聚焦人物的具体动作,找准词语,通过特定动作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
右写片段
1.有一次,奶奶感冒了,咳得很厉害。我们便学着奶奶的样子,给她煮糖梨水。我洗梨,爸爸削梨,随着刀一起一落,一片片雪白的梨落在砧板上。随后,妈妈把切好的梨放入砂锅,加水,放冰糖、红糖和红枣,开小火慢慢熬煮。不多时,整个厨房便氤氲着梨水的甜香。妈妈关掉火,拿出碗,先是用汤匙轻轻搅拌梨汤,舀出时,浅棕色的梨汤与白瓷碗碰撞在一起,发出轻微的响声。此时,爸爸发现碗中还有未化的、小颗的冰糖,便拿起勺子轻轻搅动,然后舀起一勺,放在嘴边吹凉,才让我去端给奶奶喝。看着奶奶满脸微笑地喝下梨水,那一刻,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
(节选自李梦含《家的颜色》)
◆点评
选段中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生动地写出了“我”和爸爸妈妈在厨房一起为生病的奶奶熬糖梨水的过程。“洗”“削”“放”“加”“熬”等动词的使用,画面感极强;“搅拌”“舀”“吹”“端”等词则饱含温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心里没了包袱,我也彻底放开了手脚。只要一接到球,只要条件允许,我就不再等着前锋队友绕过对方的阻挡来接我的传球。我躬下身,双眼如炬,紧盯着对方防守的漏洞。运球前行时,我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很快甩开了对手。当我冲刺到球筐下方时,整个人已经到达了兴奋的巅峰——双腿有力的起跳,绕过对方的盖帽,只见那球在半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在篮筐内绕了两圈后垂直落下……
(节选自许达《强大自己》)
◆点评
小作者对打球的每个动作都进行拉伸、延展。“躬下身”“盯”“甩”“冲刺”“跳”“绕”“划”“绕”“落”,通过对动作的分解,以及慢镜头回放,给人强烈的画面感,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以上片段的小作者均系河南民权县北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