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作者: 刘军梁感恩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感恩是一种责任,它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感恩是一种信仰,它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学会感恩,心灵便能得到滋润;心存感恩,世界便会充满阳光。
汪萍:孝老爱亲模范
2024年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浏阳人汪萍入选,成为“孝老爱亲模范”。
汪萍是湖南省浏阳市淮川街道新北社区居民,1964年,年仅3个月大的汪萍被汪普章、陈清枚夫妇收养。1978年,汪氏夫妇又收养了一名男弃婴,13岁时却被查出患有精神疾病。
为方便照看养父母和弟弟,汪萍婚后搬了两次家,想尽办法将他们安置在自家附近。1999年,汪萍和丈夫因单位改制下岗,为了维持一大家子的开销,她只能靠摆摊赚取生活费,丈夫则在建筑工地干活,闲时跑摩托车客运。
2013年,养母突发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养父不久后查出肺癌晚期;而弟弟又精神病复发,狂躁不已,汪萍一家陷入了困境。但倔强的她扛了下来:和丈夫送养父去看病,照顾好养母,维持好弟弟病情,经常是家里、医院、工作地连轴转,一度瘦得只有35公斤。2015年,养父过世,汪萍便将养母接到家中照料,同时兼顾起弟弟的饮食起居。汪萍每天早上7时不到就开始照顾养母起床,帮她穿衣、换尿布、刷牙擦洗……晚上为她泡脚、擦身体;为防止她尿湿感冒,汪萍常频繁起床。
为了不让精神过分紧张,在丈夫的鼓励下,汪萍加入了小区的健身队,偶尔下楼跳广场舞。后来,她又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只有她自己身体好,才能长久照顾好母亲和弟弟。2022年10月,养母在汪萍一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汪萍说:“母亲养了我的小,我就要养她的老。如今母亲已逝,我更要将这一家风继续传承,照顾好在医院治病的弟弟,直到我也老得动不了的那一天。”
(选自“搜狐网”2024年1月8日,有删改)
◆解读
汪萍不仅侍奉瘫痪的养母,还悉心照顾患有精神疾病却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感恩的真谛。孝顺和感恩不分血缘,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成为真正的家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爱心不断地循环,美好才能永驻人间。
雷军:向母校武大捐款13亿
202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130年校庆,当天,该校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该笔捐赠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雷军在致辞中表示:“从26年前首次向母校捐赠开始的还愿之旅,今天终于达成了心愿。”
雷军说,30多年前,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授予当时武大最高的奖学金,足足两千元。对一个普通县城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笔巨款。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既激动又自豪的心情。
雷军表示,关于捐款从来不主张攀比。武大130周年校庆,很多校友都积极捐款。每一份捐款都是校友对母校的爱,分量都一样重。他还表示,此前捐赠教学楼的时候,他就提出要比校友陈东升少捐一块钱,所以捐了一亿少一块。这次130周年校庆,捐赠13亿现金,也是和陈东升校友商量过,并得到支持,向母校130年校庆献礼。
为了感恩和回馈母校,从1997年开始,雷军先后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武汉大学“腾飞奖学金”“雷军奖学金”“雷军科技楼”等多个捐赠项目,捐赠总额达1.3亿元。
2016年10月20日,雷军捐赠出资支持武汉大学建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大楼。大楼总建筑面积45500㎡,用于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推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和创新技术研究。
2023年6月20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大楼(雷军科技楼)正式揭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1月29日,有删改)
◆解读
从当初获得两千元的奖学金,到如今的13亿现金捐赠,雷军拿出的,是他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和感恩之心。他的捐赠不仅是对母校的回馈,更是对社会的贡献。他的行动也激励着更多校友和社会人士关注教育、关注学术研究,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清泉:中国电动汽车“领航员”
陈清泉祖籍福建省漳州市,193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的一个华侨家庭。为方便照顾父母,陈清泉后来南下香港,一边考试应聘,一边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于电机电子工程学系。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便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
陈清泉提出的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并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和轮值主席,陈清泉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2017年6月,80岁的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
“我没有想到,习近平主席这么快就作出了重要批示,勉励香港科技工作者积极融入国家建设,并责成中央有关部门予以落实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陈清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掣肘两地科研交流的壁垒终被破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选自“人民网”2023年3月17日,有删改)
◆解读
陈清泉教授始终以国家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与时代共奔流中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交出最有意义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