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作者: 李润宁【意象解读】
“家”是中国人内心意蕴最丰富的汉字之一,是人们万千情愫生发的基点。
“家”不仅是身体的栖息地,更是心灵的归宿和情感的寄托。
1.家是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如李郢的《南池》:“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一家三口垂钓时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读来令人感到温馨。
2.家是亲人间对彼此的牵挂。如白居易的《望驿台》:“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此时,家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也一样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3.家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是柴米油盐里的热热闹闹。如武汉臣《玉壶春》中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就像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既描绘出古人的日常生活,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慨。
4.家是父母对孩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如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没有止境,儿子按时归来令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表达了母亲的爱子之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无尽关怀。
【诗歌鉴赏】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农村时写下的,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平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诗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难以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生发感慨。
三、四句从一幅自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景。“笑问客从何处来”,于儿童而言,可能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于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限感慨,自己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全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在此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
【我写我秀】
《清平乐·村居》续写
◎文安妮
一座寂静的小院,一对翁媪相对而坐,他们正悠闲地品茶,聊天。
就在这时,老翁的好友上门做客,看到孩子们劳动的场景,不禁发问:“为什么不让小儿子一起去帮忙呢?”老翁看了他一眼解释道:“我的大儿子正值壮年,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他心疼我们和自己的弟弟,不让我们掺和。”
“那你的二儿子看起来也很忙碌,为什么不让小儿子去帮忙呢?”老翁抿了口茶,慢慢解释道:“二儿子年轻气盛,也想学他大哥分担家务,而且织鸡笼是他的兴趣爱好,正好让他练练手。”
好友又问:“为什么小儿子一个人在这里玩耍呢?”老翁顿了一下,道:“我的小儿子年龄尚小,但他知道,剥完莲蓬要分享给父母和哥哥,遇到有趣的事情也会分享给我们,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老翁一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邀请好友共进晚餐。大儿子因为劳累一天了,所以老翁先把肉夹给了他,但大儿子觉得父亲烧了一桌子的菜也很辛苦,所以也给父亲夹了些菜,顺便帮父亲和好友添了一些酒。
二儿子顾及父亲和好友是长辈,便将大人爱吃的菜移到父亲和好友面前。小儿子默不作声,大儿子问道:“小弟为什么愁眉苦脸呢?”小儿子苦恼地说:“我昨天好不容易抓的蟋蟀跑了,真倒霉。”大儿子拍着他的肩道:“吃完晚饭后我们一起去抓。”小儿子高兴地说:“好。”
晚餐结束后,大儿子自觉起身去洗碗,二儿子本想代替父亲去送好友回家,却被小儿子抢了先。
路上,小儿子蹦蹦跳跳地领着好友前行,边走边给好友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乐趣。此时,好友发现小儿子像一个引领他走向幸福大门的神灵,他对“幸福”一词突然有了新的定义。
【广东鹤山市实验中学】
◆点评
小作者围绕《清平乐·村居》展开叙述,让读者充分体验到宋朝田园生活惬意、舒适、美好的特点,读后令人印象深刻。一家人和朋友共进晚餐的温馨画面,则让我们体会到了“家”的味道。
《回乡偶书·其一》改写
◎陈芷欣
公元77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长安,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大病一场,死里逃生的他在多次请辞后终得允许告老还乡。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人称“贺监”,三十六岁时一举高中金科状元,三十七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官场顺风顺水五十载,八十六岁时衣锦还乡,百官一路写诗送行,皇帝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于是,浙江便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长安远游归来的画面。
多年未归,儿时的故土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年迈的贺知章不得不佝偻着身子去和路边的儿童打招呼,孩子们哪里知道面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谁,便好奇地问道:“这位客官是从哪里来,是要找人吗?”这让贺知章一时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变的除了贺知章的初心,还有家乡的镜湖。于是便有了《回乡偶书·其二》的诞生: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可以说,回乡后的这几天是贺知章一生中过得最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的日子。
贺知章在家乡开办了一个学堂,每天给那些孩子们传授知识。
清晨,和煦的轻风拂过杨柳,门前的镜湖碧波荡漾,贺知章倚在门边,聆听着燕子的叽叽喳喳,望着由远而近的孩子们,听着那一声声的“贺太傅好!”他感觉情感上缺失的那一处似乎被填上了。
【广东鹤山市实验中学】
◆点评
习作对诗歌《回乡偶书·其一》进行改写,直接点明写作对象——贺知章,然让读者初步了解了本文的主人公;结尾以贺知章办学做结,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