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
作者: 白利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不仅是书法家的心性,更传达出了个人的才情气质,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
书法的起源
中国书法艺术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由此,便产生了文字。但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并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容某个具体的事物,被誉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的演变及书体特点
商至秦末——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此后,各种书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字体的筛选淘汰中逐渐定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字差异很大。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称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当时字体的面貌。
两汉时期——主要有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则是东汉时期崔瑗所著的《草书势》。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进入了北碑南帖时代,以无名书法家为主流,继承了前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唐朝时期——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宝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要多。整个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宋至明中——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到了元代,书法特征是“尚古尊帖”,成就大者多在行草书方面。
明代书法可分成以下阶段:1.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2.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3.晚明书坛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
明中至清——明末书坛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近现代——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无疑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书法的美感表现
一、书法的表达性
1.情感表达:书法不仅能传达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能通过书法家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传达出更深层的信息。书法家的情绪会通过笔迹的流畅、断续表现出来,这一点与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的肢体语言不谋而合。
2.意境与情感:书法能构建起独特的视觉观感和情感意境,使观赏者能够体验到书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表达方式同样依赖于肢体语言的辅助,笔势的强劲或柔和对应着肢体的张力和放松状态。
二、书法与肢体语言的互动性
1.书写与身体训练:书法训练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训练。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练习如何运笔,还要学着如何调整呼吸、如何调整身体的姿势,这些都直接关联到肢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2.表演性书法:在某些文化表演中,书法成为一种可视的表演艺术。书法家在公众面前一边书写,一边以身体语言表达其艺术理念,使书法与肢体艺术相融合,展现出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三、书法的点画美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可将具象的横、竖线条变得生动且富有灵性。
四、书法的造型美
汉字的“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是一种造型美。书法家巧妙地运用结构布局,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于无笔一墨处见精神,用点与画组成了有血有肉的整体。
五、书法的意境美
书法作品的内容与点画墨色的搭配,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通过联想,可以达到一种富有情趣的、朦胧的艺术境界,这便是意境美。如透过天朗气清、竹林清风的《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萧远畅淡、舒缓平和之美;而从满纸狼籍的《祭侄稿》中,我们又感受到痛苦悲怆、义愤填膺的悲壮美。
书法的集大成者
王羲之: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圣”之称。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故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
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欧阳询,字信本,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所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颜真卿: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赵孟頫:绘事拟圣,墨妙入神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