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捕捉景物特点
作者: 肖孝平作文升格
写作误区
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写作时应该多角度、有顺序、情景交融地描写景物,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同学笔下的景物都长一个模样,要么都是描写某个季节内特定的景物,要么都是千篇一律地引用相同的诗句,导致个性色彩不浓厚,景物描写不真实。这里并非说大家写的不是真实的景物,而是那些景物是否真的来自于自己的观察,那些由景联想到的人和事是否真实可信。如果不能准确地捕捉景物的特点,就无法打动读者的心。
文题亮相
请以“______漫步”为题,完成一篇景物描写类作文。
要求:(1)横线处可选填“雨中”“月夜”“公园”等表示环境的词语;(2)抓住景物最显著的特征;(3)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失误作文
家乡的夜,静静地来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①
我漫步在田间小道上,耳边是不绝的蝉鸣,在悠悠的旷野中,伴着行云流浪。我偷偷地想:或许是月仙子在天上看见了小小的我,这才为我指明前路吧。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②
出了田间小道,转过弯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小巷,耳边传来别人屋檐下的燕儿翅膀扑棱所发出的沙沙声。门前散发着清香的茉莉在静思,我只得将脚步放得轻些,更轻些,生怕惊醒了月光下的一个个美丽的梦。
这条曲折的小巷,尽头会是什么呢?一抹幽幽的光亮好像宫灯里摇曳的烛火,固执地亮着。③
微风轻拂,门檐上的大红灯笼晃一晃,灯光便若隐若现。前面的人家,一缕炊烟袅袅上升,细若游丝,轻轻地笼在房顶上,一阵艾草的清香传来,把我拉回现实。
这是谁家在做艾糍呢?
门口,一只白色的猫正踱着优雅的步子,我认出这是陈婆婆家的小母猫④。我揉了揉它的脖颈,径直走到门前,叩响那扇历尽沧桑的木门,喊道:“阿婆,我是雪怡呀!”接着,便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开了,眼前是那张熟悉的笑脸,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为她平添几分慈祥。阿婆掸了掸手上白白的面粉,拉着我往屋里走。空气里弥漫着甜香,小猫轻捷地跳上灶台,去亲吻那白茫茫的水汽。我和阿婆攀谈着,阿婆浑浊的眼珠望向蒸笼,和蔼地笑了:“艾糍蒸好了,雪怡有口福了!”
阿婆打开蒸汽缭绕下的蒸笼,操起竹筷,夹起一个个绵软的艾糍,青花瓷盘里躺着绿绿的艾糍,睡得甚是惬意。“来,趁热吃!”她把盘子推到我面前。我夹起一个艾糍放入口中,轻咬,甜甜的黑芝麻便流入口中,清香的艾面绵软弹牙,我不禁连声赞道:“好好吃啊!”阿婆又笑了。
清朗的月,照着一个温暖的夜。⑤
①习作主要描写的是月夜的静谧和温馨。第一段写了月的动态,第二段却写月在天上“看见了小小的我”,转折太过突兀,导致月的特点不鲜明,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
②空气中还有什么气息呢?难道只能用“清新”来描述吗?其实,可以适当写一写空气中的花香、稻香和泥土气息,从而表现家乡的温馨。
③“幽幽的光亮”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④“白色的猫”定是友善的,要不然,“我”也不敢“揉它的脖颈”,这里可以浅浅地交代一下。
⑤本文的月夜有着“静谧、温馨”的特点,但由于前文对景物的描写不细致,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病情分析
习作主要写了小作者漫步家乡时的所见所感,却因为没有准确捕捉到景物的特征,导致整篇作文的景物描写不突出,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描写不够丰富。修改时,可以进一步描绘田间小道上的景物,如田间的农作物、月光洒在小道上的具体情景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小道的独特之处。
2.情节的连贯性不足。结尾,“清朗的月,照着一个温暖的夜”稍显突兀,可在前文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月亮的描写,使结尾更加水到渠成。
3.语句稍显平淡。如“空气里弥漫着甜香,小猫轻捷地跳上灶台,去亲吻那白茫茫的水汽”这句话,其实可以用更生动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小猫的动作和水汽的状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升格佳作
月夜漫步
黄雪怡
家乡的夜,静静地来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那月,洁白里泛着三分天青,二分淡蓝,一分水绿,在风烟雾霭的变幻中,似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眉眼盈盈。(开头以优美的语句勾勒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为全文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我漫步在田间小道上,耳边是不绝的蝉鸣,在悠悠的旷野中,伴着行云流浪。我偷偷地想:或许是月仙子在天上看见了小小的我,这才为我照明方向的吧。但这些小心思是不能说出口的,因为月儿是公平的,它把丝绸般柔滑的月光均匀地覆盖在大地上,大地在月儿温柔地轻抚下酣然入梦。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迎面的风,大方地为我携来花香、稻香和清脆的鸟鸣。家乡的气息,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清新怡人。(这一部分通过对蝉鸣、月光、风带来的气息等感官描写,展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美,表达了小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出了田间小道,转过弯是青石铺成的小巷。人家屋檐下的燕儿翅膀扑棱的沙沙声,再加上远处时不时传来的歌声,越发使人感到宁静。门前散发着清香的茉莉正在静思,我只得将脚步放得轻些,再轻些,唯恐惊动月光下那一个个美丽的梦。
这条曲折的小巷,尽头会是什么呢?一抹幽幽的黄色光亮,好像宫灯里摇曳的烛火,执着地亮着,温暖着这月夜。它是深巷里的一颗明星,又好似一座灯塔,一看到它,便觉心安。微风轻拂,门檐上的大红灯笼晃一晃,灯光便若隐若现。前面的人家,一缕炊烟袅袅上升,细若游丝,轻轻地笼在房顶上,一股艾草香传来,把我拉回现实。
这是谁家在做艾糍呢?
门口,一只白色的猫优雅地踱着步子,那是陈婆婆家的小母猫。见我走来,它便懒懒地趴下去,乖顺地卧着。我揉了揉它的脖颈,径直走到门前,叩响历尽沧桑的木门,喊道:“阿婆,我是雪怡呀!”门“吱呀”一声开了,眼前依然是那张熟悉的笑脸,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却也为她平添几分慈祥。阿婆掸了掸手上的面粉,拉着我往屋里走去。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糯香。我和阿婆攀谈着,阿婆浑浊的眼珠望向蒸笼,和蔼地笑了:“艾糍好了,雪怡有口福了!”她略显艰难地起身,走向蒸笼。(此处对猫和阿婆的描写生动形象,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特有的人情味儿。)
阿婆打开蒸汽缭绕下的蒸笼,夹起一个个绵软的艾糍放在瓷盘里。瓷盘里躺着的艾糍,“睡”得甚是惬意。“来,趁热吃!”她把盘子推到我面前。我夹起一个艾糍放入口中,芝麻沙香香甜甜,艾面绵软弹牙,我不禁连声赞道:“好好吃啊!”
清朗的月,照着一个静谧、温馨的夜。(结尾简洁而有力,再次强调了月夜的静谧与温馨,首尾呼应。)
【广东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宛如一幅美丽的乡村月夜画卷,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画面更加丰富,景物特点更加突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开篇对月亮的描写细腻且生动,“那月,洁白里泛着三分天青,二分淡蓝,一分水绿,在风烟雾霭的变幻中,似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眉眼盈盈”,为全文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田间小道上的蝉鸣、花香、稻香和鸟鸣,以及青石铺地的小巷、摇曳的烛火般的光亮、袅袅上升的炊烟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夜景图,让读者身临其境。
升格后的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小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从“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家乡的气息,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清新怡人”等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其对家乡的眷恋;与陈婆婆的互动以及品尝艾糍的场景,则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