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冲阵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
作者: 邵路燕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公孙瓒被袁绍大将文丑打败后,狼狈而逃,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草坡左侧转出一将”救了公孙瓒一命。此人正是常山赵子龙,他本是袁绍麾下之人,见公孙瓒有“忠君救民”之心,弃绍投瓒。公孙瓒死后,他投麾于刘备,“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事迹让他威震四海,曹操赞他为“世之虎将”,刘备称赞他“一身都是胆”。
忠心寻主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设妙计,刘备大军在博望坡巧设埋伏,火烧曹军。夏侯惇兵败博望坡,曹操大怒,亲领大军伐新野,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巧设计谋,曹军进入新野后,赵云率将士向城内发射火箭,曹军出逃,各路大军一起杀出,曹军大败,死者无数。刘备退居樊城。
为报博望坡、新野之仇,曹操再次追击,刘备节节败退。张飞护刘备杀开一条血路,奔至天明,方才歇马。赵云与曹军厮杀至天明,寻不见刘备,又失了刘备家眷。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云下定决心拼死救主。赵云忠于刘备,一是因为刘备为汉室之后,有“忠君救民”之心,又深得百姓爱戴;二是源于对刘备的敬重。刘备与赵云初次相见,刘备丝毫没有轻视之意,反而“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二人分别时,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这种恩义在后期转化为誓死效忠。刘备也对赵云信任有加。在下属误会赵云投靠曹操时,刘备却对赵云的忠诚确信不疑:“子龙是吾故交,安肯反乎?”“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话说赵云欲寻主母及小主人下落,“只有三四千骑相随”。途中,他先遇简雍躺卧在草中,派两位士卒护扶简雍报与刘备:“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赵云救主决心坚定,是对投曹操传言的有力回击。赵云在长坂坡打听了消息,果见一伙百姓相携而走,甘夫人杂于其中,向甘夫人问及糜夫人及阿斗所在,正说话间,撞出一支军来,马上绑着糜竺,赵云杀淳于导,救糜竺,请甘夫人上马,杀出条路,送至长坂坡,遇张飞,嘱咐糜竺保甘夫人先行,自己引数骑再回旧路,仍去寻糜夫人和阿斗。
正走间,遇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一枪刺死夏侯恩,夺了青 剑。赵云插剑提枪,再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只剩他孤身一人。尽管如此,赵云无半点退却之心,彰显孤胆英雄本色。赵云追寻至土墙枯井旁,糜夫人正抱着阿斗啼哭。赵云请糜夫人上马,自己宁可步行死战,也要保糜夫人冲出重围。糜夫人自知赵云不肯丢下自己,为保赵云护阿斗顺利突围,投井而死。
“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推墙、掩井、解怀、抱护的细节描写体现出赵云这位孤胆英雄思虑周全、心细谨慎。
英勇护主
赵云绰枪上马,早有曹洪部将晏明引一队步军来战云,晏明持三尖两刃刀,不三合,被赵云刺死,赵云冲开一条路继续前行,张郃拦住去路,赵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馀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赵云为何不敢恋战呢?他怀抱阿斗,目的是救护阿斗,而非杀敌。张郃追来,赵云快马加鞭,连马带人,跌入土坑中。正是危急时刻,“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战马平空而跃,是天助赵云,亦是衬托赵云之勇猛,又以“张郃大惊而退”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赵云威震四方的气势。
赵云纵马正走,背后出现二将,前面又有二将,四将后赶前追,赵云既要战四将,又要护住阿斗,曹军又一齐拥至。“云乃拔青 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宝剑佩英雄,青 剑削铁如泥,敌人“血如涌泉”,赵云以一敌众,彰显英雄神威。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赵云骁勇善战的一幕幕,问左右此将是谁,曹洪骑马下山问其姓名,赵云留下了“常山赵子龙”的威名,曹操惜才,赞叹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于是下令活捉赵云,赵云得以突出重围。赵云此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此战表现了赵云的赤胆忠心、一往无前、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自当阳一战后,赵子龙名声大振,在曹营和东吴都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若干年后,“赵子龙汉水大战”,黄忠被围,赵云连刺曹营两员大将,驰入曹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曹操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在刘备东吴招亲时,周瑜屡次想加害刘备,因赵子龙寸步不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英雄暮年,七十岁的赵子龙请缨出战,锐气不减当年,他刺死魏军大将韩德及四子,吓得魏军肝胆俱裂!失街亭后,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魏军个个闻风丧胆。
赵子龙不仅是一位横戈马前的孤胆英雄,他身上还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在《三国演义》中是完美的存在。
悦读心分享: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同学们会怎样做呢?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赵子龙一样,凭着赤诚、勇敢的心,披上智慧的战甲,一往无前,抵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学校: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