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强,今生无悔入华夏
作者: 吴玥
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东方雄狮已经睁开它的双眼,神采奕奕,放眼打量这个花花世界。是这样的一群人,穷经皓首,孜孜不倦,追根溯源,填补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是这样的一群人,埋头苦干,用最朴素的包装做出最令人放心的民族产品,时刻不忘百姓的民生工程;是这样的一群人,锐意进取,在科技领域不断创新,从无到有,开创新的篇章,让我们骄傲地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们的民族,是最有骨气的民族,是最有创新力的民族,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民族强则国强,国强则民族盛。自立自强的民族,永远青春,推陈出新,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热点直击】
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魏梦佳
近期,由北京大学主导推进的《儒藏》工程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510种(传世文献458种,出土文献52种)、282册已全部整理完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字数近2亿。
明清以来,不少学者曾提出编纂《儒藏》的设想,却一直没能实施。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重又提出了编纂《儒藏》的设想。
2004年6月,北京大学设立《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汤一介先生与几位总编广泛团结海内外学界同仁,认真组织,合理分工,联合进行攻关。至此,《儒藏》工程步入正轨。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汤一介先生所秉持的祖训,也成了《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同仁们的共识。在所有参与人员历时20年的共同努力下,《儒藏》工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一个崭新的儒学文献体系初具规模。
(选自《半月谈》2023年8月3日,有删节)
【深度透视】
汤一介先生曾说:“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重新回顾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根源及其不断发展的历史,必将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作用。编纂《儒藏》,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源的梳理和再认识。”民族自强,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热点直击】
科技自主,宇宙观测
吴忧
位于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的“拉索”,首次完整记录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揭开了这次爆炸事件的面纱。
“拉索”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深情地说:“我从事宇宙线研究30多年,我们用30多年时间终于赶上了世界。”
中国为什么要建“拉索”?曹臻用了一句特别质朴的话作答:中国人想要获得宇宙解释的话语权。
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观测。对这次观测研究的成果,全球天文学家翘首以盼。2022年10月9日,人类观测到有记录以来最亮的伽马射线暴,这是约20亿年前,约24亿光年外的一颗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剧烈爆炸所产生的,其亮度比以往最亮伽马射线暴还要高几十倍以上。如此亮的伽马射线暴扫到地球,上千年甚至上万年才有一次。全球几十个空间探测器和地面探测器都进行了观测,我国的“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以及地面的“拉索”,也在其中。特别是“拉索”,收集到6万多个伽马光子,首次完整记录了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
(选自《四川日报》2023年6月19日,有删节)
【深度透视】
曹臻认为,“拉索”是世界上最好的宇宙线观测站。这一点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至少未来10年,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学研究属于“拉索”。中国人终于在宇宙观测中有了自己的声音。新时代以来,神舟飞船飞入太空、中国太空站驰骋宇宙,浩瀚宇宙中中国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时间是最好的炼金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正是我们努力学习,实现民族自强的好时机,在眼下,我们要默默积蓄力量,努力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不忘初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点直击】
人生三连跳,为国自强
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青年科技人才怀揣希望和梦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们在实验室中突破科学极限,在攻坚克难中追逐梦想,将平凡的岁月过成诗与远方。
勇攀科技高峰靠人才,攻破创新难关靠人才。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中的“航天新人”江新林是1 988年出生的。在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之前,他曾经开过坦克、驾驶过战机,是我国第三批7名航天驾驶员之一,自2020年入选以来,第三批航天员已经全面开展了八大类、两百余项训练及准备。入选神舟十七号乘组后,江新林说开坦克可以体验到厚重感,开飞机可以感受到推背感,正是由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自强的渴望,他从坦克兵到飞行员再到航天员,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三连跳。
(选自环球网2023年10月25日,有删节)
【深度透视】
国以才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会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道路上事半功倍。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要不断奋发图强,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未来作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青春只有一次,我们要将自己的青春融化在祖国富强的民族大业中,环顾国际环境,我们更应该珍惜眼下的和平,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民族自强与国家复兴。
(作者学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