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技力量,书写身边科学
作者: 阎永锋真题再现
现代科技正在改变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人类正在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和舒适。在农村,随着大量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农副产品的品种丰富了、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在城市,随着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交通、建筑、休闲等领域的运用,城市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带给我们的有惊喜,有深思,更有信心和力量。
请以“身边的科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标题自拟;(2)文体自选,但需特征鲜明;(3)不得套作、抄袭。
技法导引
要想写好以“身边的科学”为话题的作文,需要解决好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写什么。
“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只有专业人员才有可能写清楚、说明白,作为一名中学生,不妨从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写起。比如,我们可以写一写用防近视纸制成的课本或作业本,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这种技术及其原理;可以写一种自己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新科技,要将与之有关的知识、原理和应用作为写作重点;还可以写自己的某个(件)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当然,也可以以“科学是把‘双刃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也是可行的。
其次,怎样写。
第一,要安排好顺序。如果写记叙文,不妨优先选择倒叙手法;如果写说明文,可以采用由现象到本质、先重点后一般、程序说明(时间先后)等说明顺序;如果写议论文,不妨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序。对于写作顺序的安排,既要考虑自己的喜好,也要考虑文体特点和表达的需要。
第二,要讲究方法。科学事物大都比较抽象、陌生,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距离感”。因此,要十分讲究叙述、说明或议论的方式方法。可以考虑把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还要善于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说理,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佳作展示
大豆服装新闻发布会
◎裘佳伟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豆服装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大豆服装研发小组的两位核心成员,由他们就各位感兴趣的问题作出回答。
记者1:请问,大豆服装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核心成员A:大豆服装的“创意”来自一句话——植物蛋白可以纺成丝。大家知道,丝绸是用蚕丝织成的,而蚕丝的主要成分就是植物蛋白,植物蛋白不仅存在于桑叶、柞树叶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的果实中,大豆植物蛋白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2:在大豆中提取植物蛋白,是尖端技术吗?你们是自主研发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技术?
核心成员B: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大豆植物蛋白不是直接从大豆中提取的,而是从大豆渣中提取的。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而言,大豆植物蛋白的提取非常容易,而真正难做到的,是把它纺成丝。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了技术实验,先后采用了“纯法纺”“湿法纺”“干法纺”“干喷湿纺”等各种工艺技术,投入的实验经费高达数亿元。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大豆纤维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等工艺方面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性技术。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我们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
记者3:我们已经拥有了种类繁多的天然动植物纤维和人造纤维,为什么还要从大豆等植物中提取蛋白质制造纤维呢?
核心成员A: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服装用料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在消费者的眼光是很挑剔的:棉质服装虽然穿着舒服,但档次不高;丝绸服装虽然轻薄柔软,但容易起皱;羊绒服装虽然舒适,但价格昂贵;麻类服装虽然凉爽,但体感不太舒服;化纤服装虽然挺括,但对皮肤不好……而用大豆纤维做出的服装,不但汇集了各种质地服装的优点,还具有抗菌、防静电等功能。
记者4:这么好的服装,普通人能穿得起吗?
核心成员B: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100千克豆渣可提取40千克蛋白纤维,成本仅为真丝的三分之一,仅为羊绒的十五分之一,随着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其成本还有降低的可能。因此,用大豆蛋白纤维制作或者添加了大豆蛋白纤维的服装的价格并不高,普通人完全有购买能力。
主持人:各位来宾,用大豆纤维制作的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服装已经摆满了右侧的展示大厅,请大家观览。大豆服装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点评:
1.重点突出。四位记者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抓住了普通人的关注重点,具有很强的群众代表性,把这四个问题当作重点来写,正是小作者的高明之处。
2.形式新颖。小作者借助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大豆服装的创意、技术以及开发研制的理由、消费对象等分别作了准确说明,给人以很强的新鲜感。
3.语言得体。无论是主持人的主持词,还是记者的“问”、核心成员的“答”,都非常符合各自的身份特点,既准确精练,又恰当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