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证思路 学论证技巧

作者: 吴应海

写作指引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论证要合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外,还要有严密的论证。只有这样,各种论据才会形成合力来证明文章观点,你的论证才会无懈可击。否则,如果论证不合理,就会使议论言之无力,从而影响论证效果。

写作导航

议论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立论,即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正面亮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这一观点。比如,本单元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另一种是驳论,即先给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指出其错误所在并树立正确的观点。比如,本单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创造宣言》等课文。

其实,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彰明观点。而要让别人同意并支持你的观点,论证至关重要。一篇议论文,只有论证合理,严密有力,才能让人口服心服。否则,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在写议论文时,如何展开论证呢?

首先,立论文的论证。立论文在给出观点后,一般是围绕论点从不同角度或层次,运用恰当的论据展开论证。比如《怀疑与学问》一文,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引用名言,亮出核心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然后分别论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在两者之间运用了一个递进复句,巧妙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暗示论证正逐步深入。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既引名言又举事例,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立论文论证过程中,作者有时还会使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论证效果。比如在《论教养》一文中,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然后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自然不言而喻,从而启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培育、保持良好教养。

其次,驳论文的论证。驳论文的驳法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别人的错误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青少年根本无须从小养成节俭习惯。可以直接批驳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通过列举正反两面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给出正确观点。

二是批驳对方的论据。错误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比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是源于三个所谓的“事实”。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鲁迅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罪恶性。论据一垮塌,观点自然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堪一击。

三是驳斥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论证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比如,有人说“学雷锋不好,如果一旦学雷锋,那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其中,“学雷锋不好”是错误观点,论证思路是“学雷锋会影响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你能指出“学雷锋”与“学习科学知识”没有根本矛盾,那对方的观点自然就被驳倒了。

一旦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亮出自己的主张后,如果需要继续论述,那就和立论的论证方法基本一致了。

佳作展示

“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

◎吴浩宇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意指靠着朱砂的东西就变红了,靠着墨的东西就变黑了。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以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成长、成才;不好的环境则会给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这也难怪孟子的母亲要不辞辛劳,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为的就是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然而,在笔者看来,话不能说绝对,因为“近来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

“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人尽皆知。刘禅身为刘备之子,少年时期就有知识渊博、忠o耿耿的人陪伴左右,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继位后更有神机妙算的相父诸葛亮辅佐他;同时,朝中也多为忠义之臣。按理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然后登上皇位,刘禅应该特别贤明能干才对。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不仅本领有限,更是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亡国。刘禅的故事无疑是对“近朱者赤”最有力的否定。

不妨再来看一个人——屈原。屈原生活的楚国,当时奸臣当道,官场可谓一片浑浊。但屈原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原则,坚守着一颗爱国之心。当有人劝他妥协时,他严词拒绝,绝不同流合污,最后自投汨罗,以死捍卫自己的节操。如果按照“近墨者黑”的理论,屈原又怎么可能会“出淤泥而不染”呢?

看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不是必然,一个在良好环境下成长的人,同样有变坏的可能;而那些在恶劣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总之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肯定会受环境影响,但环境因素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此可见,“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