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物”我交融方能“志”得意满
作者: 王君 陈群 俞春霞 杨晶晶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个精彩片段,林黛玉去找贾宝玉,却在门口吃了丫鬟的闭门羹。黛玉从小寄人篱下,受到这样的轻视和慢待,迫切需要宣泄无法把握未来幸福的幽怨和不愿迎合世俗的意愿。
直接宣泄出来?万万不可!这样的话,超凡脱俗的黛玉就不美了;读者也未必能理解她的敏感与自尊。且看作者曹雪芹的妙笔。
次日正是寓示百花凋谢的芒种节,她默默来到和宝玉曾经共同葬花的地方,吟出了如泣如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生动描绘出春残花落,黛玉以花自比,花的凋零与她的飘零紧密关联在一起,“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同样寄意于花,表达黛玉独清独醒、不流于俗的意愿。
看到此处,读者定然会为黛玉唏嘘不已,还会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你可知道?让此情节熠熠生辉的妙招儿正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妙在何处?
将“志”依托于“物”,这个“物”不仅是众人共见的“物”,而且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寄托了志趣、意愿、情感、哲理的独特之“物”,依托被细致描绘的“物”,“志”被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感染力、更具丰富内涵地呈现出来。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通过描绘居室环境的清幽宁静,日常生活的清雅安适,来寄托高洁傲岸的志趣和安贫乐道的意愿。
如何在写作中轻松把握托物言志?
首先,我们要考虑怎么选择寄托“志”的“物”。
我们一起走进托物言志的经典散文《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将收获有效的写作攻略。
宗璞为什么会选择托紫藤萝来言“志”?我们不妨把十多年前和眼前的紫藤萝进行对比。
十多年前,藤萝花朵“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稀落、伶仃的藤萝怯懦又敏感。那时,作者遭逢厄运,这时的花很容易激发内心的痛楚、遗憾:“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十多年后,宗璞被花吸引“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感染了宗璞,她“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心上“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都被花带走了,片刻后,她“不觉加快了脚步”。
对比之下,你是否发现,十多年前后的紫藤萝,由衰到盛;十多年前后的宗璞,从饱受折磨、同病相怜到宁静喜悦,重拾信心。
花和人的经历、状态、情感非常相似,相似性架起连接紫藤萝和宗璞内心的桥梁,灿烂蓬勃的紫藤萝越过桥梁,直达宗璞心灵深处,心潮澎湃之际,她顿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是的,用来寄托“志”的花和自己有相似点,作者才能架起桥梁,互通情感,才能以花照人,以花喻人,以花愈人。
《一棵小桃树》中,对言志所托之“物”,贾平凹也做了类似的选择。
小桃树长在院子角落,瘦瘦的、黄黄的、很是委屈、猥琐,大家都笑话它。它被猪拱折过,被暴风雨打击过,开出的花“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
贾平凹描述自己生长于农村,走出大山来到城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想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却发现自己的幼稚和天真,这时候,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对比来看,小桃树就是作者。高度相似的经历使作者把小桃树当作“梦的精灵”,与它惺惺相惜。所以,当作者发觉自己是个“孱头”“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时,看到小桃树在风雨中“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很快明白了愿望必要通过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才能实现的道理,进而重新振作,坚定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宗璞在路边偶遇紫藤萝,她和花的经历有一定的相似度,小桃树却是贾平凹亲手种下,两者共同生长,经历相似度极高。
怎么选择寄托“志”的“物”?
宗璞和贾平凹告诉我们的写作攻略是:尽量寻找和自己有相似点的“物”来寄托“志”,相似点可以是相同的经历、遭遇、品质、追求等。偶尔一见的“物”可以寄托“志”,与自己共同成长的“物”也能寄寓“志”,大胆地寻觅世间万物和我们的相似点吧,言之有理即可。
找到了合适的“物”后,如何出色地言“志”?
请出大文豪白居易,他将和宗璞联袂传授新的写作攻略!说来真巧,白居易也写了一篇《紫藤》来言“志”: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余。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节选白居易《紫藤》)
宗璞要言的“志”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于是,她选择聚焦紫藤萝的花来与“志”产生共鸣,这样的安排非常出色!
且看花瀑:“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再看花穗:“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接着看花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作者用极细的笔触,条理清晰又不失灵巧地“描花”: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气势非凡、生机勃勃、亮丽可爱、玲珑剔透的花极富动感、情趣地跃然纸上,自然而然激发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和赞美,这就是“物”“志”之间的完美契合和共鸣!紧接着,一句由物到志的抒情油然而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同样是托紫藤萝来言“志”,白居易想传达应慎重初始从事,对细小的事情要及早辨别性质,如果让不良的影响蔓延开来,后果就难以收拾这样一个哲理。想要和这样的“志”产生共鸣就不能聚焦紫藤萝的花了,不妨换成藤蔓!
且看白居易的妙笔: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如蛇、绳般屈盘、萦绕树干树冠的紫藤萝的藤蔓。
藤蔓极具诱惑力和迷惑性,“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简单生动地描绘出藤蔓细长柔软、随风浮动的轻盈状态,它好似弱不禁风、体态飘逸的美少女,谁见谁怜,惹人喜爱。善良的人们很难识破它“为害有余”的本质,等到发现树的中间被娇滴滴的紫藤萝“束缚成枯株”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它“缠树木”的破坏力可是“千夫力不如”!但是,为时晚矣!
这样的紫藤蔓引发了白居易对类似社会现象的联想和共鸣,“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的议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成功地托物言志?
白居易和宗璞传授给我们的写作攻略是:先聚焦和“志”较为契合的“物”的组成部分、特点等进行生动细腻的描述;再由“物”到“志”,运用类比、联想等手法,以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言“志”。“物”和“志”在自然合理的关联中产生照应。
特别的满天星
◎重庆外国语学校 彭艾书涵
只在一刹那,一片繁星映入我的眼帘。
是怎样华美而壮观的花?只见成群结队的星光相互挤作一团,拉手搭肩窃窃私语,有时也会猛地探头,绽开笑颜。满世界的白、紫、蓝、粉簇拥在一起将我包围,将眼和心填充得满满当当。但这又是怎样毫不起眼儿的花?碧绿纤细的枝条被草籽般干瘪的花朵围起,平添几分单薄无力。纤薄的花瓣紧紧围拢小小的花蕊,似想掩盖自己尚不美好的面容。每一朵花,都像茫茫大海中的一颗水滴,留给它们的只有几句感叹与怜惜。然而纤长的枝条相互交错着给予对方力量,星星花朵聚合成束成片,艳丽之姿,美到窒息!
此刻它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生而为人,我们是选择自己,还是选择大家?满天星的选择正如它的花语——甘愿做配角,毅然决然,坚定不移。
脑海闪过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青年,救国立志的呐喊响彻四方,激动人心的演讲振奋心灵。或许不知姓名,但我铭记、追寻、传承他们的壮志。
就这样,我明白了——五四青年,他们燃烧自己,燎原文明。满天星如此,五四的青年如此,我也应如此。此后漫漫长路,我将追光前行。
【团队回音壁】
王 君:每次想起庄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我就很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为我所齐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用。这是庄子的狂傲吗?我觉得不是,反而,我觉得是浪漫谦卑的别样表达方式。笃信“万物”与“我”是深度融通的,是互相懂得的,是可以互文的,这就是人的觉悟。所以,托物言志的“托”,是人与物的一体相融。
俞春霞:融进“我”的“物”,类似于古诗词里的“意象”,它与“我”的情感、理想融于一体。托物言志之妙,就在含蓄而意蕴深广,言有尽而意无穷。托物言志的原则有两个:一是物我要相似,二是先聚焦物,再由物到志。杨晶晶老师这一课可谓深入浅出。
陈 群:杨晶晶老师的写作秘诀让我想起自己的《玉兰花开》一文的诞生过程:走在初春的新学校,陌生环境,巨大压力,春寒料峭中抬头,光秃秃的树干上竟然开出洁白的花,瞬间眼中含泪,自己不就是一株寒风中的玉兰吗?只有倔强挺立才能迎来绽放。找到了相似点,一篇物我交融的文字便顺利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