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展现出哲理之美
作者: 吴培光近年来,考场作文命题增加了思维的容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试题的能力、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而蕴含着美丽哲思的优秀作文也成了作文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目前多数初中生写作文,不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不太重视对哲理语句的思考提炼,以致文章显得肤浅,感染力不够。如何让文章展现出哲理之美呢?
方法一: 小中见大体现哲理
一篇文章最可贵的就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立的思考,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不管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事或人,都要细心理清其来龙去脉,留心人们外貌言行,并随时记录下自己对事、对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素材积累得多了,我们的视野就开阔了,思路也就活跃了,写起作文来,才能深入挖掘,找到生活积累与题目的契合点,彼此联系,从而写出富有哲理的文章来。
“以小见大”是写记叙文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揭示较深的生活哲理。例如佳作《咀嚼生活的真味》中的片段:
生命之始,有如樱桃成熟之后的美丽诱人,引导着人去体味它,唇齿的合作是生活的磨砺,生命的河流像樱桃的汁液一样慢慢流淌而出。自然,平淡,有酸有苦有甜。酸是生活中酸楚、伤心的往事;苦,是生命中蕴藏的忧愁、苦闷;甜,是生活中成功后的喜悦。还有软,樱桃果肉的绵软,软软的果肉却丝丝相连,不离不弃。这是生活中那些在你身旁永远鼓励、支持、帮助你的人,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樱桃的滋味是有限的,而生活的滋味却是要用一生来品味、感悟。有了酸,有了苦,甜才不会显得那么单调枯燥,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令人留恋、难忘的故事。
作者赋予了一颗樱桃无限的生活意趣,从一颗小小的樱桃中悟出生活滋味,可算是匠心独运了。以微观推知宏观,以有形延展无形,作者把文章写活了。
方法二:阐述观点体现哲理
任何议论性文章都是诉诸理性的,无“理”不成文。议论文不但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哲理性就成了它的重要内涵。而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往往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思维深度,耐人回味,进而引起读者思想的共鸣。我们在阐述观点时若能运用上富有哲理的警策性语句,必能起到丰富意蕴的作用,使文章显现出思辨之美。
例如,《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一文,标题“痛苦是财富”的论断新颖不俗,引人思考。文章开头表明观点“只要是人,都会有痛苦,应把痛苦视作一种精神财富”,中间确立三个分论点:“痛苦孕育着快乐,痛苦孕育着创造,痛苦促人成熟。”独到而有哲思的见解,使文章具有了哲学深度的分析和思想。再如佳作《战胜脆弱》中的精彩段落: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擅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上进的人都渴望成材,但是,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却成了成材路上的绊脚石。
作者起笔对四种人的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不只巧妙引出了论题,单这蕴含深刻哲理的语言,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每一个人深思。
方法三:穿插细节体现哲理
读者认同一件事的基础,在于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而细节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说理过程中,能够穿插重要细节,那么事例的真实性往往会在无形中增强说理的说服力。例如佳作《既要沉淀,也要憧憬》中的精彩片段:
背影,不禁让我想起我们与父母离别之时,他们对我们的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次目送,一次次离别。最痛苦的目送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对你的目送只为等待下一次的重逢。我们也应向前看,懂得憧憬生活,在一次次目送之后,展望自己的未来,只为报答那目送之人,而不是一直沉浸在离别的伤痛之中。目送是生活之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任何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不会陌生。
作者抓住“目送”这一细节,然后就此展开叙议抒情,字里行间映照出哲理性的主旨。
方法四:引用名言体现哲理
很多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十分注重事实论据,以大量的翔实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仅此,会缺乏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文章还需要一些深刻的理论来做支撑。而理论除了严谨的专业系统语言表述之外,更多的还是存在于人们喜闻乐见的名人名言之中。因此,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名人名言,会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更让文章说理增加深度和说服力。比如,在论述“实践”时,可引用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些精警的语句,就会有力地证明实践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富有意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