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写作“变形记”“前世”“今生”要辨明

作者: 王君 陈群 杨晶晶 俞春霞

很多孩子到了初中忽然感觉不会写作文了:以前400字的作文拿不出手了,那几个曾经认为特别漂亮的修辞句似乎也不起眼儿了,写事情只写过程也不符合要求了,写作文时捉襟见肘,发现自己的词语库太贫乏了,写作文的时间也越来越拖拉……

是不会写作了,还是写作“变形”了?

我们学校是“五四”制,上初中的孩子年龄较小。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过渡,我在开学初就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为写作重新定位,小初写作课的梳理和对比,小初写作课标对比,当然重中之重就是写作的方法衔接。我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小初写作课的“前世”“今生”。

作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只有真正的写作才能够推动我们如此深入地把握、体味我们祖国的文字:也只有作文这样一种方式,才如此有力地推动我们深入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也只有作文这样一种方式,才如此有力地促使我们去汲取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真正的写作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更丰富的人生。

——阿来(四川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课上,我出示了阿来的这段话,让学生一起来辨一辨,写作都有哪些功用?同学们一边认真读着,一边仔细揣摩。写作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体味祖国文字,推动我们深入内心情感,还能让我们汲取知识拓宽视野,走向更宽广丰富的人生!原来写作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通过写作让我们更加具有思考力,知识更丰富,视野更辽阔!

那初中的写作课和小学的写作课都有哪些不同呢?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课本里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初中九年级的写作课都罗列在一张表里,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初中的写作课虽然在我们眼里有点儿变形,但是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它们是有梯度的,由浅及深,呈现一个由简单的记叙文到复杂的记叙文,由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简单的议论文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

为什么一学期要写那么多篇文章,读那么多本书?

我把新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一一跟学生明示出来,这下他们明白了,小学和初中对于写作的要求不同,每学期写作的篇数也不同,很多同学的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

接下来怎么写,文章才能更出彩?

老舍先生说: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话是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读了作品之后,有“吃腻了”的感觉,要给人留出回味的余地,让人看了觉得:这两口还不错呀!

茅盾先生说:一篇作品文字的多少,本来不能硬性规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但话有精练与啰唆之别。与其啰唆而长,毋宁精练而短。

巴金先生说:我写的时候就生活在自己描写的生活里。如果我有的作品还写得好一点的话,那就是我写作时也生活在文章里面,读者会流泪的地方,也是我流过眼泪的地方。我写东西时是最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

孩子们若有所悟:写作要精练含蓄、要真实感人、要多写多改……

接下来就是我一步一步见证孩子们在写作上的成长过程。逐渐地,他们的文字凝练了,也更见思想了。

蔡忻言这样描写纽约印象:

站在帝国大厦上,地球似乎也变成了小王子的B-612号小行星。帝国大厦上的夜景格外迷人。太阳告别了鸟儿,淡蓝色的天空中绽放出紫色和粉色的小花,镶着金边的云朵慢慢地消失了。天空被黑夜吞噬……

林笑颜想象自己变成一束光:

他们,都是城市的过客,没有人真正属于这里。但我喜爱在城市里作画。在新漆的白墙上落下宏伟建筑的投影,在鸟语花香的小路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在坚实的水泥地上让黑色的影子模仿它的主人。时光流转中,很少有人留意到我的画作,毕竟,它们转瞬即逝……

【佳作展示】

我变成了风

◎广东省东莞市清澜山学校  周子峻

好亮啊,我感觉一束光照在身上,怎么躲也躲不掉。睁眼一瞧,我竟然飘浮在空中。我惊讶极了,四下打量,却是茫茫一片。全身轻飘飘的,如同浮在水面上,蹬蹬腿,身体居然缓缓地动起来,我尝试着调整方向,向附近的一座城市飞去。

大街上,人来人往。远远瞧见一个小男孩儿,我飞向前跟他打招呼,却发不出声音;我对着他招手,他却视而不见。我感觉他是故意的,于是向他撞过去,奇怪,他居然丝毫不受影响。哦,不对,他的几根头发飞了起来,而我则从他的身旁溜了过去。我联想起刚才发生的事情:会飞行、没声音、碰不到、看不见,这些特征都指向一个东西——风。是的,我变成了风!

我悠闲地在城市上空“散步”。忽然,另一阵风吹了过来,微笑着递给我一封信,这可能就是风的语言吧。它飞走后,我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读了起来:

致全体风:

请于今天下午5点半前到达“起风的地方”,进行起风仪式。

风之王

我看了看时间,离5点半只差1个小时了,我又拿出信纸,翻看背面,居然有一幅画:一丛随风起舞的蒲公英。我似懂非懂,在地图上找到了一处开满蒲公英的山谷,照着地图上的方向飞,很快便到了。

路边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翻过一座山,看到了一片平地,这里就是花的海洋,白茫茫的一片。在它的上空,聚着一股风,大家都在等待着“起风仪式”。一座小丘上,风之王庄严地望着我们。夕阳西下,风之王挥了挥手,“起风仪式”开始了。所有的风迅速来到蒲公英身旁,吹出一口气。瞬间,蒲公英向着远方飞去。我学着它们的样子,也来到一丛蒲公英身旁,对着它使劲吹了一口气。蒲公英们拍着小手,欢快地追梦去了。

“起风仪式”结束后,我拿出了那张信纸,在画的下方,还有一句话——这是风和蒲公英的约定。

傍晚,我披着余晖,伴着归鸟飞到城市上空,飞回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小天地。

【团队回音壁】

王   君:从小升初衔接的角度来研究作文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创新的事情。所以说,俞春霞老师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更可贵的是,俞老师还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情,她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做的努力方向是:让模模糊糊的写作知识、混混沌沌的写作层级尽可能地清晰一些,再清晰一些,让作文不可教,走向更多可能的作文可教。我读了文章中几位同学的文字,他们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是可贵的写作自觉——选材自觉,描写自觉,立意自觉。我觉得,这都和俞老师的引导分不开。

杨晶晶:俞老师的小升初作文衔接教学研究非常有价值。以记叙文写作为例,小学阶段,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只需要呈现对象的特点,清楚表达人物的经历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即可。进入初中,简单的记叙文要升级到复杂的记叙文。复杂体现在哪里?俞老师用老舍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记叙文写作还得有一定的目的性——给人审美享受,表达思想情感。所以,在记叙过程中,我们要适当运用描写来展示那静止或者流动的瞬间美好状貌,需要用抒情来抒发倾吐叙事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文以载道”,我们还将以记叙为车,把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思考作为货物放在车上,运载到读者内心。值得一提的是,写作须有感而发,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扉。

陈   群:回想一次次接手初一新生,孩子们对初中作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迷茫与无奈,再看俞老师的小升初作文衔接课及学生呈现出的优秀习作,真是百般欣喜。这样的课程,是每一位进入新学段孩子的需求,更是每一位初一语文教师的需求。用正确巧妙的方法将孩子们引入更加芬芳馥郁的文字大花园,让他们获得写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不仅仅对他们的学业进步有所帮助,而且还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会深深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