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双重视角,让“旧时光”在重现时熠熠生辉
作者: 王君 俞春霞 陈群 杨晶晶一次考试结束后,机灵的魏同学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来找我:“老师,我发现每次的作文题目都是一样的!”我一脸“你确定不是在逗我吗”的表情望着他。魏同学用手挠挠头解释道:“这次的作文题目是‘珍藏在心中的美好’,上次是‘我的小幸福’,我们还写过‘那微笑改变了我’‘怀念青春的日子’……这些不同的题目实质上都是在让我们回忆过去生活中难忘的经历!”
我恍然大悟:小魏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异中求同,且敏锐地发现,不少作文题目措辞虽然不同,但都是作为触发点勾起人对往事的回忆。写好这种“回忆文”,定能帮助同学们在考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魏同学提到的这种通过重现令人怀念的“旧时光”,从中寻找某种心灵的光明和力量,来滋养我们灵魂的“走红文体”叫作回忆性散文。
为了启发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于是就“回忆性散文写作”这个话题,我和他深入交流了一番——
不光是考试需要,回忆性散文写作也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快乐的回忆,可以唤起昂扬舒爽的情绪,可以在焦躁不安、一蹶不振等消极情绪来临时,帮助我们关掉悲观的“水龙头”,从当下的情境中抽离出来,在往昔的希望、幸福中,找到振作的力量;回溯并不美好的过往,会减轻我们在面对未来类似事件时的痛苦,启发我们珍惜当下不要轻易荒废时光。
这样看来,无论是书写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忆,都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是一个人面对当下的养分和财富。就像那首脍炙人口的《昨日重现》中唱到的“昔日的歌声重新出现,就像一位久别的朋友”“那每一个音符,那每一句歌词”“都如此绝妙悠扬”“虽然幸福时光已经过去,那情调依然悠远久长,那歌声仍感动着我,绚丽如阳光”……
写好回忆性散文的诀窍是什么?现在就向名家们取取经。
如,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人的经历如同晨曦中带露绽放的花朵,“带露折花”,保持原色原香固然是件美事,但是,对于写作而言,几乎是做不到的——谁会时时把纸笔带在身上,且能随时写作?更重要的是,按照鲁迅的观点,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把“诗美”杀掉。
所以,不必急着把值得珍藏的经历记录下来,而是要将它作为一坛新酒,在记忆的地窖里埋一段时间,要知道,人生阅历是绝佳的酿造催化剂,经过岁月酿造沉淀的“旧时光”才更富有诗意。
沉淀到位的“旧时光”被回忆挖出后,该如何“重现”才能化为一篇优秀的回忆性散文?最重要的一招是运用双重视角。
方法一:运用双重视角
我们在回忆性散文中要写两个“我”——一个往昔的“我”,一个现在的“我”;一个幼稚的“我”,一个成熟的“我”。通过两个不同的“我”来观察和讲述那段“旧时光”。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用童趣十足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和“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的‘低唱’”等儿童专享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一幅儿童乐园的图景。除此之外,作者还用童年的“我”的口吻写了美女蛇的故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也是属于“我”在童年的丰富体验。运用儿童视角呈现出的“旧时光”,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童年故事的原生态。
除了儿童视角之外,还夹杂着成人视角。
且看,美女蛇的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是儿童视角叙述,紧接着自然切换到了成年的“我”的视角——“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三味书屋中,“我”趁着先生读书入神,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是儿童视角叙事。“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又切换到成人视角来讲述。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让“旧时光”在往昔的视角和现在的视角间自由转换,交错搭配,由此活化出新奇纯真、恍若隔世、世事无常等复杂多样的人生况味,如此“旧时光”才能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方法二:转换双重视角
如何玩转双重视角,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回忆性散文美颜增色?诀窍就在“反差”二字。
重现“旧时光”时,往昔的“我”幼稚无知地经历着人和事,感情是单一懵懂的;如今的“我”追溯过去,发现过去的“我”如此稚嫩简单,情思自然复杂深刻起来,往往夹杂着感激、尊敬、愧疚、自责、遗憾等,这些情感揉在一起酝酿出丰厚而感人至深的怀念。
可见,双重视角叙述所表现出的成熟程度和心理感受反差越大,回忆性散文所传达出的情感思想就越丰富,越深沉。
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往昔的“我”总是“聪明过分”——嫌弃父亲嘱咐茶房太仔细,把自己当成了小孩子;嫌弃父亲非要多事,送自己去车站;嫌弃父亲向脚夫行小费时,讲价“不大漂亮”;暗笑父亲嘱托“只认得钱”的茶房“好好照应我”是多么迂……如今的“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会因往昔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而自责;会体谅“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却如此颓唐”的落差带给父亲的消极情绪;会感激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会愧疚地写下“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肺腑之言。
像《背影》这样,借助往昔和现在的双重视角,讲述对那段“旧时光”迥然不同的情感表现和见解看法,如此回忆性散文才会散发出可以温暖人一生的芳香、醇厚、甘美。
方法三:聚合双重视角
之所以要重现“旧时光”,是因为,现在的“我”需要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去回顾、思索、批判往昔“我”的某次经历,以获取情感抚慰或人生启示。于是,回忆性散文的结尾,站在时光两头不同视角的“我”必将合为一体,这时,可以滋养灵魂的思想情感将会喷薄而出。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在失去母亲后,史铁生开始回顾过去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既感受不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又没有发现母亲早已病入膏肓,悔恨使他最终从个人的不幸与悲哀中解脱出来,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完成了一个强者的心路历程。
再如《老王》一文中,听到老王的死讯,杨绛“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往昔的“我”的对话,“总觉得心上不安”,一番批判性反思后,写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唤起人们对不幸者的关怀。
可见,重现“旧时光”时,不管作者借助双重视角在情感认知上呈现出多大的差异,统一的感悟终将通过现在的“我”的视角呈现出来,来“喂养”现实生活中的灵魂。
无 忧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 魏子翼
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市场。那里人多,新奇的玩意儿更多,纸飞机、小风车、花花绿绿的贴纸……令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欢把手伸进鱼缸去摸小鱼,看着它们扭来扭去心情就十分愉悦。
一次,和奶奶去市场买菜,远远看到挂在店铺门口的一串五颜六色的小喇叭,我毫不犹豫地飞奔过去。走近了看,被锡纸包裹着的小喇叭竟然有伟大的神力——含着它轻吹一口气,它便一伸一缩地发出和海螺一样奇妙的声音。
气喘吁吁的奶奶好不容易追到跟前,一把拽住我,厉声呵斥道:“跑那么快,你不怕走丢吗?”我却毫不在意,笑得没心没肺:“这喇叭可真神奇,里面住着大海呢!”
儿时的我,从不知晓这世上还有走失、被拐的事情,就那么怀揣着好奇和幻想,有恃无恐地撒丫子满世界跑……
那时,棒棒糖是最好的美味,吃不完绝不扔掉,我会小心翼翼地用糖纸包好,揣在衣兜里。每每被母亲翻到脏兮兮的衣兜,喋喋不休的数落就会蜂拥而至,我却一点儿都不长记性。
还有更调皮的时候。一次,想到馒头在微波炉里加热后会变得松软,我灵机一动,于是把棉花糖扔进了微波炉,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传来……幻想着几分钟后,又萌又甜软的棉花糖马上就现身,我的嘴角顿时咧到了耳朵根。打开微波炉,迎接我的,却是一团黑乎乎的硬疙瘩,还有飞奔而来呆若木鸡的母亲……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无忧无虑,每次忆起,那些被美好包裹的快乐从心底跳出来,对未来的憧憬,也会绵绵不断地漫上心头。
【团队回音壁】
王 君:我觉得,在任何一个生命情景中,能够去尝试视角转换,或者已经习惯了视角转换,都是了不起的。于个人,能有跨越年龄的自我审查;于他人,有换位思考的悲悯之心。“转换”“融通”视角,不仅是写作周全之道,更是生命幸福之道。杨老师的发现、提炼、尝试,很了不起!
陈 群:双重视角写回忆性散文,这是众多名家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与技能,这样的文字既能令人看见孩童世界的天真烂漫与五彩斑斓,也能令人体察到成人世界的五味杂陈与深邃沉稳。亲爱的同学,当你玩转了双重视角写回忆性散文,就意味着你思想的成长与成熟。
俞春霞:杨老师的这篇文章令人咀嚼良久,如何写好回忆性的文字,如何把当时视角和现时视角统一起来,确实是一个“技术活”,而一旦玩转就能联通时空,将事情与感悟、情感完美地结合,文章不仅有了叙事的跌宕美感,还会有一种经过时间淘洗的觉悟与深情,就像一杯清茶,越品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