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作者: 唐惠忠

同学们都学过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方法,但是,到了作文中这些方法却没有了,都变成了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确实,平铺直叙是写记叙文的大忌,一路平铺直叙下去,很快字数就达标了,但此时再想调动其他素材就已经很难了。

【技法导航】

一、巧合悬念

所谓“巧合”,就是事件的偶然性。在叙写经历、编述故事时,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适合中学生作文构思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所谓“悬念”,就是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借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造成悬念的方法,大致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搁置起来,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交“底”。

二、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品情节的发展事先做铺垫,使后来发生的事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比如通过描写环境设伏笔,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伏笔,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伏笔,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伏笔,等等。

三、抑扬相生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抑”有“扬”,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如高分作文《花絮·残片——关于父亲的零星记忆》,通过叙写父亲的几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由儿时的崇拜到误解到生恨再到真正理解的认识过程。儿时对父亲崇拜的片段,是从儿童的眼光来写的,很有生活情趣;父亲不顾“我”的感受向老师“告状”,是由他较为陈旧的教育观决定的,所以“我”产生了误解;而“我”因为父亲没有能力而感到惭愧,继而生恨,则完全是“我”的虚荣所致——在中间两层,“抑”笔的运用显而易见;读了杂志上的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终于读懂了父亲。综合来看,此文突出的优点有二,一是内容真实、情感真实;二是欲扬先抑,进一步强化了感染力。

难   题

唐韵琳

她就坐在台下静静地看着我。

我十分紧张,手心冒汗。上台前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稿在脑海早已支离破碎,变成毫无意义的符号与笔画。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听不见自己在讲什么。仿佛空气已被抽离,一股无形的压力使我喘不过气来。而她坐在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她的面容模糊,但我却知道她脸上是怎样一副表情——嘲讽的,尖锐的,说不上来为什么,可我就是知道。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她是唯一的观众,其他人就好像都不存在。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我试图表现得自信些,但我做不到:有她在的地方,我就牙齿发颤、无法呼吸。她是那股无形压力的源头,是我内心深处的梦魇。她总是以完美而优秀的形象示人,象征那些优越的、站在云端上的人。每当她出现在某些重要场合,我就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如何战胜她?这是一道未解的难题,我束手无策。

可是,就这样让她如愿吗?

不,我不甘心!

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睁开。如果不愿被踩在脚下,那就意味着要付出行动。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认真、勇敢地直视她。一开始,很难,非常难。她无声的嘲笑在我脑海中掀起滔天巨浪。避开她的脸!低下自己的头!躲闪的欲望比此前任何一次都要强烈,我需要攥紧拳头、努力挺直脊背和几近崩溃的意志力来维持表面的平静,来努力站稳脚跟……

是的,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我不可以放弃。渐渐地,演讲稿上的每一个字重新又以正确的顺序回到我的头脑中。这时候她站起来——“你,不行的”“你已经输了”“还站在这里做什么呢”,简短的几句话震耳欲聋,我从未听过如此刺耳的声音。但我不能退缩,起码现在不行。我的目光凝固在那张模糊的脸上。这一次,我终于看清了她的面容。我唯一能描述出来的是:她很普通。她看上去并不起眼儿。她并不高大、坚不可摧。我头一次意识到我可以口齿清晰、神采奕奕地完成一次演讲。我终于讲完了最后一句话,深深地鞠躬。当我再次正视这偌大的阶梯教室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她朝我眨了眨眼,然后,教室里掌声雷动。

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唯有她的位子上空无一人。从来都只是一个空座位?我大口喘着气,脊背冒汗,衣服浸湿。这感觉是如此真实,我回到了现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假想敌,如何战胜她,这看似是天大的难题,但你最需要的,或许是正视她的那一份勇气。

点评:

此文选点新颖,且娴熟运用了“后交代”手法,与“悬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理描写生动逼真,语言表达见灵气、见慧心,叙述节奏紧凑,文章一气呵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