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家庭成员”,多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 俞春霞
俞春霞,现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江苏省论文比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六届“蓝天杯”教学设计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六届“蓝天杯”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省2020“十佳新语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王 君: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杨晶晶: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
陈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我每次看到那些去逛动物园或水族馆的人,站在一只因为演化的关系而变得奇形怪状的动物面前大声嘲笑的时候,就觉得生气;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在嘲弄一些神圣的东西──生命的来源,创造和造物者之谜。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变色蜥蜴、或是河豚、或是食蚁兽的样子有什么可笑的,每次看到它们,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惊奇的敬意。”
每次读到劳伦兹的《动物笑谈》里的这段话,总感觉一种叫“敬畏”的东西在心里慢慢攀爬蔓延至我的周身。
敬畏这样的文字以及这样的文字背后的那一颗至真的心。
周国平说:“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而要想保持我们的真性情,就要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用平等的视角看待一切生命。
现代社会,脚步匆匆。要想融进自然,也不是时刻能做到的事。与此同时,“萌宠”已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我们“特殊的家庭成员”,激发了我们内心那方最柔软的部分。
其实不仅我们,很多名家也都有自己的“萌宠”。海明威有一只六趾猫名叫“雪球”,深得他的宠爱;奥黛丽·赫本有一只狗,她与它形影不离;钱锺书和林徽因都喜欢猫,他们曾经做过邻居。钱锺书的猫比较瘦弱娇小,经常不敌林徽因的猫,为此,钱老常常从被窝儿里爬起来帮助自家的猫去“战斗”;季羡林也喜欢猫,小猫有时在自己双腿上睡得正香,他总是强忍着,一动不动,尽管双腿早已又酸又痛……动物不仅影响了名家的生活,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灵感。村上春树一次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被问道:“为何您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呢?”村上回答说:“也许,这应该归功于陪我写作的猫咪吧。”赫本也曾让她的宠物狗在电影中出镜,俨然把它当成了家人。
我们的学生,家有“萌宠”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引导他们去写这些“特殊的家庭成员”,让他们多一个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多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并由此多一份内心的真性情呢?
首先,要写出自家“萌宠”的外形特征,用精准的语言勾勒好外形,也是考查学生对自家“特殊成员”的关心程度。好的外形描写,一般都带着情感,于千万只生灵中找到你,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有了这样的蓄势,学生笔下的“萌宠”各具情态。
林正淳同学家的鹦鹉:
它是一只浑身雪白,眼珠黑黑,头部为浅黄色的鸟。它的头部两侧有两块红斑,尤其可爱。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学名——玄凤。
孙培陌同学家的狗狗“饼干”:
饼干长着一身棕色的卷毛,整体看上去像一大团毛球,唯一没毛的肚子显得格外抢眼。它看起来像毛球不仅是因为那一身毛发,还因为胖胖的身躯,这也是它获得“胖胖”和“胖子”这两个称号的原因。它一天到晚挺着个大肚子,像充满了气,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会倒下进入梦乡。
岳如一家的狗狗“小胖”:
“小胖”只有三个月大,笨拙又可爱,白白胖胖的,像一团雪球,因为长得肉嘟嘟的,因此得名“小胖”。小胖是一只公狗,我们视他为家人,所以在这里我用“他”,而不是“它”。
其次,就是关于“萌宠”的故事,点点滴滴,化于笔下,但不可啰唆冗长,应选取典型细节、典型故事入文。只有具备了在故事描写中还原情境的能力,同时一旦激发了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他们笔下的各种情景便会情趣盎然,自然呈现:有的叽叽喳喳吵醒家人,有的贪吃把自己变成肉球,有的睡觉打呼噜……各种琐事交织在一起,就是无数眼神的汇聚,就是爱的真情流淌。
最后,最关键的就是生命主题。“写什么”“怎么写”最后都要回归到为什么写。在“萌宠”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生命特质?当我们俯下身子,放低目光,我们感悟到生命本身赋予我们的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思考?
当你读到这样的句子,你能不感动?
我们人生中的十几年,对它来说却是全部,所以我们很珍惜跟它在一起的时光,能遇到并照顾它是我的幸运!
当你读到这样的句子,你能不触动?
晚上睡觉时,它其实并不会回到鸟巢,而是就站在棍子上,一动不动地睡,不细心观察甚至都不知道它已经入睡。
季羡林在《老猫》中写道:
我养了十几年猫,前后共有四只。猫们向人们学习什么,我不通猫语,无法询问。我作为一个人却确实向猫学习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上面讲过的处理死亡的办法,就是一个例子。
冯骥才在《珍珠鸟》中写珍珠鸟和人的和谐共处,最后那句尤其难忘: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类在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真的太多了。当孩子们在“萌宠”身上体悟到生命的短暂,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目光变得柔和,心灵变得柔软,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呵护,学会反思……还愁写作的田野上一片荒芜,开不出花来?
再读劳伦兹的《动物笑谈》里的这段话,简直有点儿膜拜了。
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变色蜥蜴、或是河豚、或是食蚁兽的样子有什么可笑的,每次看到它们,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惊奇的敬意。
【佳作展示】
二兄弟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武相伯
二猫戏于地上,争球。二猫非一品,其一猫身尽豹纹,体健,跳至2~3米远,如运动员一般,其名橡果。另一猫身间黑白,头有虎采而肥硕,名曰橡皮。猫异,众皆呼其二猫为“二兄弟” 。
这是我在暑假写的一篇文言小文,“二兄弟”说的是我家的两位“家庭成员”,一只叫“橡皮”,是一只英国短毛猫。橡皮是我们家的原住民,它头披黑白豹纹,身材肥硕,整日慵懒。它最大的优点是性格温驯,人见人爱,特别喜欢与人交流。另一只叫“橡果”,是暑假移民来我家的(朋友托管),它是一只孟加拉豹猫,体格健壮,野性十足,弹跳力极强,但不失谨慎,在行动前会观察好久,智商很高。
就这样,两只性格、品种、体格截然不同的猫在我家相遇了。记得两只猫刚见面时,气氛异常紧张。外来猫的加入激发了原住民的领地意识,一向温驯的橡皮性情大变,随时随地找机会欺负橡果。其实,橡果和橡皮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它不屑与橡皮争执。随后的一周,橡果所到之处的后方,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当橡果吃饭时,橡皮突然偷袭拍橡果一爪子;当我和橡果玩时,橡皮会偷袭橡果,咬住橡果的尾巴。有时橡果生气了会反击一下,橡皮也不敢正面对抗,明的不行就玩暗的。因为它们之间的战争,那段时间我们家损失了3个花瓶,2盆植物,3个茶杯,电视也险些遭殃……
僵持了几个星期后,双方都没了精力,于是进入休战模式。橡皮长时间在一楼,橡果则待在顶楼阳台,二猫相安无事。
可是,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它俩的关系。一天夜里,橡皮在姥爷开院门的瞬间跑了出去,第二天一早我们发现趴在门口的它,才知道它一夜未归。橡皮受伤了,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大声哀嚎。自此,橡皮开始了养伤生活,橡果也觉察出了端倪。每次家人在为橡皮换药时,橡果都默默地远距离看着它,像是在为它打气。橡皮也史无前例地没有拒绝橡果的探视和靠近,估计是受伤后发现了朋友的重要性吧。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相处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橡皮伤好后,它俩已完全可以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
现在的橡果和橡皮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跑到茶桌上偷喝沏好的茶,一起跑到院里晒太阳……
此等猫生,有友为伴,足矣!
【团队回音壁】
王 君:这几篇写动物的随笔,都很优秀。我最喜欢的,是武相伯同学的这篇。如果仅仅从文采上来衡量,相伯的文笔,并不比其他几篇更好。但显然,这一篇的思想优势是突出的。从描写“萌宠”的可爱进入到思考人生,岳如一和武相伯相对做得更好一些。而从领悟的思想深度来看,武相伯更胜一筹。猫与猫相处,从相斗相杀到相怜相爱,这不仅仅是靠猫的“血缘”“家源”实现的,也不仅仅是靠对猫的安抚说教实现的。而是,猫们在经历了自己的“猫生”之后,品尝了“冷暖”之后,温情和爱的接纳力被唤醒、被激发。武相伯能够发现这一点,并且在朴素的记叙中表达出来。可见,这个孩子对生命的智慧,是有相当的觉知的。而这份觉知,就是写作的智慧。
陈 群:我也曾多次引导孩子们养花养草养小动物,并用文字记录,但这样高质量文字的呈现却少之又少,反复读武相伯同学的文字,由浅浅喜欢到深深叹服。这是怎样一个善于观察,对小动物像家人一样,充满着爱与关切的孩子啊!他的思维深度已不再是孩子的思维,他在与这两个小动物的相处过程中,竟然悟出了生命之间相处的大道理,大智慧。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就应该如此,简单的事情,寻常的事物,平凡的生活,要看得见、看得细,但除观察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从表象到内在的思维能力,那才是一篇文章的思想所在,显然,武相伯同学已具有这种能力。
杨晶晶:“萌宠”文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用平等视角看一切的生命”。欧阳修的《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启发我们:给予“萌宠”一个“金笼子”,让它作为弱者享受人的“呵护”,光鲜亮丽地为人歌唱,不能称作被平等看待。因为,人一旦将自己与动物定位为强者和弱者,就没办法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索,还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强者的征服欲和控制欲。要明白什么是“平等的视角”,就要仔细品读《二兄弟》:在武相伯同学眼中,两只猫是不打不相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橡果体格健壮、野性十足、不失谨慎、智商很高;受了伤的橡皮会歇斯底里——“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大声哀嚎”……它们和人一样自由自在地忠实于自己的好恶悲喜。小作者没有丝毫强者姿态,笔下的猫自然灵动鲜活,这就是用平等视角看待生命,也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