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高

作者: 罗蓉

千古文章意为高0

名家传技

范本呈现

竹篮装着旧时光

孙葆元

采买蔬菜、河海鱼鲜、时令瓜果,有人觉得是生活的琐碎,有人却觉得是生活的诗意。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买菜,她用的是一个竹篮。一把水红的小萝卜、两棵芹菜、一斤小白菜,或者一小块豆腐,再买一块猪肉,这些食材够我们全家吃两顿。明天的食材,明天再做计较。那个时候,日子永远是新鲜的。

由此,我也记住了昔日的菜市场。所有的青菜都不打捆,散开堆放着。如果买熟食则多用荷叶包装,那荷叶是放到笼中蒸过的,用它包东西绝不会碎裂或者被扎破。用荷叶包的烧鸡、熏肉乃至炸鱼、熏鱼、红烧鱼,除了原有作料的浓香,又夹杂着荷叶的清香,把日子都熏染得醉人。

买糕点就不一样了,店家会铺开一张极大的方纸,再在大纸上铺一张小点的方纸,然后把点心一块一块精心码到纸上,包起来,包成个梯形的金字塔,再往“塔顶”覆一张印着店标的红签,用纸绳捆绑好,提着出店,人也抖擞了几分。

人的习性是既前瞻又怀旧,前瞻时舍弃一切旧的东西,包括习惯、生活的做派;怀旧时又复古,把一切都做成旧时的模样。就说糕点,假如时下的糕点铺恢复曾经的糕点包装,既环保又带着怀旧的情调,点心里就吃出了岁月的风情。当下,糕点铺不叫糕点铺了,叫甜品店,追求萌、潮、范儿,这是糕点文化的交流。

我的一位柳姓老邻居,老伴早逝,儿女在外。夏至的风俗是吃面,这位老伯一大早就上菜市场采买,然后动手制作凉面的配菜,黄瓜切成细丝,鸡蛋摊成薄饼再切丝,香椿是早春备下的,咸胡萝卜、蒜、香菜皆切末,麻酱用酱油、醋调成细汁,再加上酱肚、酱鸡之类相佐。傍晚时分,就着初夏的晚风,他邀请邻居入座。老人开吃,一碗面就吃饱了,没用10分钟,为了这一碗面他却忙活了一整天。老人图的是生活的情趣。情趣永远在过程中,以形式的面目出现。有人追求华丽的生活,有人偏爱静谧的日子,这是性格使然,也是文化使然。

如今生活已经十分现代化了,我们有时却觉得生活无味。于是有人怀旧,试图从旧时光中找到那种失去的感觉,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把这些故事装在母亲的那个竹篮中,竹篮是新的,故事并不旧,那么,那个找不到的感觉是什么呢?是这些故事沉淀下来的文化。刻意地挑,没法把它挑出来,它附着在日子的深层,需要一番讲述。

(选自《读者》2024年第6期,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多维度挖掘写作材料的价值。

(1)同一人物多维度挖掘材料的价值。如《竹篮装着旧时光》中,若仅仅把“我”的角色定位成一个怀旧的成年人,那这篇文章立意就浅了。本文的“我”还有多重身份:过去生活方式的亲历者、街头小吃的参与者、邻里关系的见证者等。通过回忆旧时的生活细节,探讨现代人对怀旧情感的追求和失落,立意更丰富。

(2)不同人物多维度挖掘材料的价值。如《竹篮装着旧时光》里母亲的出场,写出了旧时生活的简单、新鲜;卖熟食的店家用荷叶包装,平淡的日子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卖糕点的店家的方纸、红签、纸绳,处处透着审美的诗意;柳姓老邻居为一碗凉面忙活一整天的生活情趣……这些人物材料的描绘,多方面展现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和邻里关系,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从而指出“找不到的感觉”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需要讲述来传承。

2.统整材料多个维度的价值,提炼一个明确的中心。

当我们按上述两个方法挖掘出材料的价值,接下来便是提炼一个明确的中心。首先要理清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关注人物和事件之间的联系,关注事件背后的原因、现象及引起的结果,从这些方面统整材料。在统整材料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物对应不同的立意角度,要从不同的角度中提炼一个明确的中心,写作时就应该注意:相应的描写重点应落在支撑立意的那些材料上,并处理好重点材料和次要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到详略得当。如《竹篮装着旧时光》,作者就在统整材料时提炼出对怀旧情感的思考这一中心。

学以致用

一树杏花,一缕花香

张楚钰

杏花开得早。当人们还着棉衣之时,它便来到漫山遍野,点缀在微寒的黑枝上。它是那一抹最早显于世间的白,小小的,早早就接受了春的邀请。它们略显羞涩,低调而又柔情,却开得端然。

我喜欢杏花,它有种不张扬的低调。它像是隐在人群中的女子,再隐,也隐不住它的明亮和清芬。走在杏花雨中,是享受,是诗意。其实就如一些人一般,低调背后有才华,才华之下又不失谦逊。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杏花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世俗争锋,独自开,独自美。这是杏花的风骨和境界。

杏花的一身素衣最妙,白得俏,白得倾城,白得绝色。杏花依旧背负着“你以为你布衣素裙清水洗面就不沾尘?”的罪名,可它们依旧开自己的花,不会为此失意,也无畏世俗的流言蜚语。

在古人的画中,常有一树杏花。在刚吐蕊的杏花树下,一人,吹笛;二人,饮茶。黄昏时分,西风斜阳,只见一树枝干遒劲,朵朵花儿开得盛。

杏花不艳,却脱俗;不腻,却清幽;不争,却夺了先枝。

杏花也有势孤的样子,姿态茫然,有淡淡的清愁。它清幽而谦逊,开自己的花,造自己的天地,已如一种人生境界。

人也如此,总不能为身边的变化而动摇,为外界的声音而怀疑自己。或许你会认为,在一个领域里有所作为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认可,但其实有时不需要所有人都懂你的追求,就像杏花,懂它的人少,它依旧开得这般好。杏花身上有的,是我所渴望的。有时我也会想,若真的到达了杏花的境界,我会如何?是会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静,还是会让自己少为琐事而忧烦?

其实你若懂杏花,就会闻到初春的一缕冷香;你若懂杏花,就会感受到杏花雨落下的唯美。你会慢慢地,被它的芳香滋润心田。

不争不抢,坚定信念,要相信一树杏花,一缕花香。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点评

本文立意跳出了常规,写出了自己对杏花独特的感受:“不张扬的低调”“不艳,却脱俗;不腻,却清幽;不争,却夺了先枝”。作文情景交融,杏花就是“我”心目中理想人生的样子,心态平和,静散一缕花香。本文的语言也如文中的杏花一样,凝练、淡雅、富有诗意。读本文,犹如明媚了陌上花开,芬芳了流年岁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