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灯新月里
作者: 简父范本呈现
晚饭后,星疏月淡,小酌二三两酒后出门散步。天黑路滑,女儿递上了她的小竹灯。
想起过去,交通工具不发达,乡人赶集,小孩去镇上中学读书,靠的就是一双脚。
凌晨鸡未叫、天未亮,乡人便拎着干饼匆匆出门,哪个地方拐弯、哪个地方上坡,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烂熟于心,要是有一把手电筒或者一盏竹灯,能方便不少。星月入云的夜色下,一盏盏竹灯点缀在山野地头,也在我的记忆中如星闪耀。
故土的老屋,北边长着片蓊郁的竹林,植竹的起因可没有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浪漫。竹于乡人而言,是制作竹凳、竹椅、扫把的原材料,家家户户都少不了。
女儿吵着要盏小灯笼,父亲便持着镰刀来到屋后,将长了三五年的竹子砍下。青色的竹皮不透光,得用小刀去皮,一个斜口圆状的竹筒花了个把小时便成形了。这时得往里添上点煤油或菜油,竹筒的边缘处加上一节棉丝做捻子,最后给系上绳子,安上竹棍,暖黄的灯光四溢而出,这便是一盏简单而好看的竹艺小灯。
已是冬末春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此刻出门,空气里仍然有一股淡淡的烟火气息。北去三里是个新建的水库,确定了目的地,我提灯而行。没走几步,月上中天,明亮的月光从石头缝里、草堆里、屋檐下,从四面八方涌出,明净温暖,带着初春的温度,漫向旷远的天际。
我轻轻将竹灯吹灭,戴月而行。远处的山,如剪影错落有致,月光在天地交汇处填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道不出名的虫儿正在轻吟。天地之景如一张温情的全家福,缺了哪个都不行。
小时候害怕走夜路,总担心在黑暗处会出现不可知的怪物。那时,父亲给我做了盏竹灯,末了还教我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说人一旦有了正气,就点亮了心里的那盏灯,便不会怕黑,也不会迷路。
后来背了更多的诗,读了更多的书,我才知道月亮自身不会发光,它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呢?在视线未及处,它尽情地吸收着日光,继而将清辉洒在人间。我便想,我们也可以从太阳、月亮、先贤身上获得光辉,等到身处黑暗时,将积攒的光辉倾洒而出。
月满归途,我点亮竹灯,也点亮了心灯。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作文选材非常重要。合适的选材能够准确地凸显主题;新颖的选材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好的选材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恰当的选材能使内容丰富多样,避免作文内容单薄、空洞。
1.以一物为线索,多件叙事。
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有机组织起来的重要元素,它如同一条主线,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文章的核心。明确线索,可以让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主题突出。《竹灯新月里》便是以事物(竹灯)为线索,通过该事物引出故事,表达情感。作者从女儿递上的小竹灯入手,回忆了过去乡人赶集、小孩上学靠竹灯照明的场景,以及父亲为“我”制作竹灯并教“我”背诵《正气歌》的往事,通过竹灯这一物件,将个人成长与家乡的记忆相连,进而升华到从先辈身上获取精神光辉,抒发了作者对故土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2.叙事有顺序,立意展胸怀。
依附线索,材料该如何安排?孰在前,孰在后?此时我们就要为多件事安排合理的顺序。《竹灯新月里》以竹灯为线索,引入父亲制作竹灯的场景,继而展开在竹灯与新月相伴下的回忆与感悟。从亲子间的互动到对生活哲理的思索;从父亲给“我”做竹灯时背诵的诗句——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逐步延伸到对人生中的光明与信念(中华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探讨。这些事件细细梳理,便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严密的顺序:从眼前到回忆,从个人到家国,从小我到大我。叙事的场面越来越繁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激越。若以音乐的形式加以譬喻,这篇文章则是完成了由独奏曲到交响乐的跨越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