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建议经常拍摄虹膜写真
作者: 毕文婷对着眼睛拍一张照片,就会得到一张独一无二的“虹膜写真”。近日,一种新兴的虹膜写真走红,一夜之间,多家摄影商家都上线了相关拍摄服务,吸引很多儿童家长、青年情侣等群体前来“尝鲜”。
虹膜写真是指摄影师通过高分辨率的镜头捕捉虹膜的纹理、色彩和图案,镜头聚焦在眼睛中的虹膜区域。拍摄虹膜写真的设备类似医院的眼睛检查装置,被拍摄者将下巴放置在一个托盘上,两侧强光会将瞳孔照亮,再由对面的相机近距离拍摄人眼内的虹膜。经后期渲染,大约40分钟就能得到一幅虹膜写真照片。
在拍摄虹膜写真时,如果光线过于强烈,光能瞬间聚焦,可能对视网膜造成光损害,对于本身就有眼部疾病的患者也可能造成损伤。因此,不建议有角结膜炎、青光眼、眼底病变等眼病或近期刚接受过眼科手术的患者拍摄虹膜写真。另外,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其眼部发育还不完善,频繁或者长时间虹膜拍摄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影响孩子视力和视野,所以也不建议孩子拍摄虹膜写真。
还要注意的是,虹膜和人的指纹一样,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特征信息,而且在幼年固定下来后维持终身不变,相较于取样难度高、识别慢的DNA识别,虹膜识别具有快速、准确等诸多优势。如果虹膜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被用来进行身份盗窃、诈骗或其他不法行为。尽管虹膜写真的镜头可能无法完成虹膜信息采集,但出于隐私保护的角度,应尽可能不在公开场合展示虹膜写真图片。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12月20日,有删改)
●赏读
文章聚焦于新兴的虹膜写真,从多个维度展开阐述,兼具科普性与实用性。开篇以虹膜写真走红引发关注行文,接着详述拍摄过程,让读者明晰具体的操作方式。随后深入探讨健康与隐私问题,阐述了强光对特定人群的眼部危害及虹膜信息的敏感性。文章逻辑严谨,按“是什么——健康影响——隐私保护”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术语,能引导大众正确看待新兴的虹膜写真,规避风险,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