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如何应急避险

作者: 张英

地震为何难以预测

地震是一种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尽管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震的发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地震的短临预报方面(包括具体时间、地点及震级等要素),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震事件的低概率特性。地震,特别是高强度地震(7.0级以上的大地震)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由于地震数据的相对有限性,科学家在构建精确的统计规律和预测模型方面面临挑战。例如,2023年全球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129次,其中7.0级以上地震19次,但这些数据仍难以完全揭示地震活动的复杂性。

二是地球内部的探测限制。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尤其是地壳以下的深层区域。当前技术水平尚未实现对震源深处的直接探测,科学家主要依靠地表观测数据、地质勘探结果及间接测量技术等手段,来推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情景。这种探测限制使得地震预测工作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

三是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地震的孕育、发生及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这些过程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以及不同震级的地震中表现出显著的复杂性。科学家在深入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仍面临重重挑战,从而影响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公众应该怎么应急避险

震时躲避:首先,保持冷静。地震突发,要保持冷静,切勿慌乱,方能明辨是非,妥善应对。其次,寻找掩护。如果身处室内,应迅速躲到坚固的床下、桌下,或靠近墙角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避免靠近窗户、玻璃幕墙等易碎物品,以免被飞溅的碎片伤害。在抗震能力较差的平房内,且室外比较空旷的情况下,应在小心坠物的前提下快速撤离到室外。第三,关闭电源。躲避时,要迅速切断电源、煤气,谨防次生灾害。

震后快速疏散:首先,判断情况。地震结束后,应迅速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注意保护头部,避免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威胁。如果环境不安全,应立即撤离。其次,有序疏散。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有序地疏散到开阔、安全的地带。应选择楼梯逃生,避免使用电梯。疏散途中,务必保持冷静,切勿拥挤,以防踩踏之祸。第三,保持通讯。在疏散过程中,确保手机等通讯工具畅通无阻,以便迅速接收救援信息和对外求助。如果通信中断,可以尝试使用收音机等其他方式与外界联系。

(选自《科普时报》2025年1月10日,有删改)

●赏读

文章聚焦于“地震为何难预测”与“公众应急避险”两大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在地震预测部分,从低概率特性、地球内部探测限制、孕育过程的复杂性三方面,清晰阐释预测难题,也点明了科研努力的方向与技术的突破希望。在应急避险部分,分别从震时躲避与震后疏散展开,分点阐述,给出具体、实用的避险建议,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兼具科普性与指导性,能有效提升公众对地震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能力。

(本报编辑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