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堪称“茶专家”

作者: 童云

数次被贬的苏轼,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获得了绝佳的品茶机会。有来自皇宫的龙茶、凤茶、京挺等贡茶;有来自好友的建安茶、月兔茶、小龙团等赠茶;更有在生活之地品到的龙井、蜀茶、海南茶……

东坡先生爱茶爱到了梦中,于是有了《记梦回文二首》。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更是少见。且看其回文诗“酡颜玉碗捧纤纤”,反过来读“纤纤捧碗玉颜酡”;“红焙浅瓯新火活”,反过来读“活火新瓯浅焙红”。无论正着读还是反着读,梦里还是梦外,茶与佳人都被他写得独具匠心。

因此,东坡先生亲自“种茶”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将“已与松俱瘦”的茶树“移栽白鹤岭”后,“似许晚遂茂”。他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种茶场景,还成为我国茶树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的有力佐证。如果说,人们认为茶是通过“柴米油盐酱醋茶”占据了厨房,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占据了书房,而东坡先生则让茶走出了家庭消费圈子,让人们的视野进入了茶农的生产层面。

不难想象,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苏轼,打小就与茶打交道。据专家研究,他家离西汉时期著名的武都茶叶交易市场仅有20公里。因此,对他影响颇深的蜀茶必定成为其“口粮茶”,自然也就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冲泡心得。因此,他敢于在外交场合以蜀茶和姜配伍成姜茶代替龙团冲泡给使者喝,让拉肚子又不得不出面接待的官员以茶代酒,招待辽国特使。他冲泡的茶异香扑鼻,在座的几位大人喝下后,只觉神清气爽,十分舒坦。不仅让患病的官员在特使面前表现良好,还用此茶治好了他们拉肚子的毛病。

茶到了东坡先生手上,就成了治病良方。于是,这款“一半蜀茶,一半生姜,用新汲井水浓煎即可”价廉物美的姜茶,被人们取了个“东坡茶”的雅名。令人高兴的是,在宋代主要用于边销的蜀茶,发展到今天,其品类已经日趋丰富,包含了多种茶类,如蒙顶山茶、雅安藏茶(黑茶类)、峨眉山茶等。

苏轼一生嗜茶、爱茶,善于品茶。为后世留下了80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乃至茶花等方面。我们甚至从中可以看到,他得意时办茶会,可用龙井泉水煮私藏的“密云龙”与众名士同饮;失意时也办茶会,在极度贫困中招待友人后,发出了“客来茶罢空无有”的吟唱。正是这样富有茶,穷也有茶的日日有茶相伴,他才完成自己,成为永远的“苏东坡”。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11月22日,有删改)

●赏读

文章从茶文化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深入挖掘苏轼与茶背后的文化内涵。苏轼的茶诗创作,特别是回文诗写茶,说明在宋代,茶文化与文学紧密结合,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茶的独特品鉴,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文学表达;种茶之举不仅反映个人的生活情趣,更成为我国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佐证;而“东坡茶”雅名的由来,也反映出苏轼对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让读者在了解苏轼的同时,也领略到宋代茶文化的丰富底蕴与独特魅力。

(本报编辑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