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内容介绍

三尺讲台,承载着无数个扬帆远航的梦想;一支粉笔,书写着智慧与希望的篇章。师恩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每一个求知的眼神中播撒知识的种子。那些谆谆教诲,那些殷殷期盼,早已深深刻印在我们成长的年轮里。让我们共同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听从老师的教诲,感念如山的恩情。

精品展示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季羡林

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冬芬。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鲁迅先生作序。他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长信,我们在报刊上读过,现在收在《鲁迅全集》中。因此,面孔虽然陌生,但神交却已很久。这样一来,大家处得很好,也自是意中事了。在课堂上,他同胡先生完全不同。他不讲什么“现代文艺”,也不宣传革命,只是老老实实地教书,认真小心地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奔母丧的悲痛心情的作文。感情真挚,自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等等。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为董先生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选自《忆往述怀》,有删改)

●赏读

文章以质朴文字勾勒出一位令人难忘的良师形象,满溢着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文章描述的一次作文经历中,董先生的专业与细心尽显,他不仅能洞悉学生作文中潜藏的优点,更以精准的点评旁批,让作者如醍醐灌顶,产生强烈的知己之感。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师生间这份深厚情谊娓娓道来。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位好老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这份师恩值得作者铭记与感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1963年,上初三的我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一天,语文老师拿来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我打开本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虽未见叶老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教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很感到意外。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选自《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删改)

●赏读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深情回溯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珍贵交集,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叶老的崇敬与感激。通过对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细节的生动描绘,让读者真切领略到叶老作为文学大家,在文字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为人上的平等宽厚。它不仅是作者对一段难忘经历的深情回忆,更是对叶老人品与文品的崇高礼赞,激励着读者在学好文学与过好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坚守真诚。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话题作文导写之逆境与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