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作者: 陆颖煊蒙蒙烟雨,打湿记忆的年轮。青花瓷,于岁月中走过唐宋的诗风词韵,于风尘中携来元明的底蕴高雅。
记忆中的陈叔背有些曲,腰有些弯,脖子上总挂着一副眼镜。走进陈叔的小店,入目便是满墙的青花瓷——幽蓝蜿蜒环绕,或深或浅,倒映在纤白无尘的底釉上。屋里有一张实木桌,全摆着陈叔的“老伙计”。陈叔坐在桌前,手扶陶坯,手指轻按,一点一划拉,灰黄的陶土便在他粗粝的双手中初具雏形。
见我来了,他忙站起身道:“最近人不多,好久没收拾了。”一边说着,一边向那铺了满桌的东西抬抬下巴。我问他:“做瓷器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他突然来了兴致,向我介绍:“揉泥、做坯、印坯、修坯,这是基础;接着就是画稿、溻水、上釉,一步也少不了,但最重要的还是烧窑。青花瓷要在1300摄氏度上下的烈火中一次烧成,让色彩充分渗透于底釉,方能显出幽静、古朴的那一抹蓝……”
陈叔把新的一批瓷器送去烧,我则在店里兜兜转转,欣赏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似光辉倾于水面,波光熠熠;又如流风和着飞雪,绝世风华。丹青色挥毫千里,蓝白色相隔万里。透过明亮无瑕的瓷面,我仿佛能瞥见古时书中“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愿望,走上仕途后“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为百姓做实事的“青天”之志,以及决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拳拳忠心。
陈叔回来后,见我还在,便与我闲聊,他说:“现在欣赏这种瓷器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所谓了解的人,知道的也都只浮于表面,从来没有人真正知晓我们手艺人对瓷的情怀与执念。”
是啊,身处浮世,人心难免浮躁。反观青花瓷,蓝白相间的花纹,宁静中透着沉稳,坚毅中有份悠然。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美,才让像陈叔一样的手艺人有了坚持的理由,他们不愿看到这样一份天赐的宝藏隐匿于世间,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就想着有一天,人们能从青花瓷中感受到浮世中的一抹静。这何尝不是一种独属于匠人的美呢?
久久凝视面前的瓷器,无言,内心亦是前所未有的平静。我带着与来时不同的心境,又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尘世间。
●点评
作文以青花瓷为线索,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与传承。小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手法,将瓷器的美学价值与匠人精神巧妙融合,结尾处的情感升华引发对现代社会中人心浮躁的反思,语言典雅,意境深远。
【作者系江苏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