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 不落窠臼

作者: 原石榴

范本呈现

花盆里的风信子

◎丁立梅

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是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课桌上睡觉。

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

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紧扣主题,精挑细选。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所有的材料都应该围绕设定的主题来展开。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我们要学会“精挑细选”,把那些与主题紧密相关、能够有力支撑主题的材料挑选出来。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就可以选择巴黎奥运会射击赛场上,35岁的李越宏举起金牌时,眼角的泪光折射出22年的坚守;甘肃武威的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及其后代接力治沙37万亩,让沙漠披上绿装等事例。

2.真实可信,贴近生活。真实的材料能够增强作文的说服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贴近生活的材料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作文更加接地气。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挖掘素材,如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次与家人的温馨相处、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等,这些都能成为我们作文中的亮点。

3.新颖独特,避免俗套。如果大家都用同样的材料来论证一个观点,那么作文就会显得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我们要学会从独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那些不为人知或鲜少被提及的材料。如在写“感恩”这个话题时,除了常见的父母、老师等人物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环卫工人、志愿者等群体作为感恩的对象,这样既能拓宽作文的视野,又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4.典型深刻,富有内涵。典型的材料能够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深刻的材料则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引发读者的深思。如在写“责任”这个话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医生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消防员在火海中英勇救援等事例,这些材料典型且深刻,能够很好地彰显“责任”的重大意义与崇高价值。

学以致用

光微火烛

瑶梦杨◎

“快看镜头快看镜头!倒计时要结束咯!三!二!一!”随着“咔嚓”一声,我人生中的第十四张生日照就这样定格在了相机中……

窗外,寒风瑟瑟,老树在风中轻摆着它干枯细长的枝条,被碾进泥土里的发黄落叶被风勉强卷起一角。此时,天上飘下几片洁白晶莹的雪花,宛如花瓣一般轻盈落下。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和母亲买完蛋糕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零落的飘雪中,夜晚慢慢展开它漆黑的舞裙,路上行人也渐渐稀少。我和母亲提着蛋糕并排走着,雪花纷纷扬扬,顺着风钻进了我的衣领。我不禁哆嗦了一下,拉着母亲快步向家走去。

到家后,我急忙脱掉外套跑到蛋糕旁,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盒,奶油的香甜扑鼻而来。母亲笑着帮我拿出了足够数量的蜡烛,仔细地插在蛋糕上。我捏着打火机,手微微发抖,小心地点燃蜡烛,烛火迸发出的光亮瞬间盈满了整个房间,温暖了我的心房。

黑暗中,我望着挺直腰杆站在奶油上的蜡烛,烛光摇曳间,记忆的胶片在脑海暗匣中流转,我有些愣神,再次回看蜡烛时,它们轻盈又沉重,似是承载着母亲陪我走过的十四年岁月。烛火微晃,只有平稳的呼吸使得火苗轻轻摇曳着——底部是温暖的橘黄,火尖上闪着明媚的红,这微弱的光芒映照着母亲的脸庞。我注意到母亲浓密的发间有几缕银丝格外惹眼,细细密密的皱纹不知不觉间爬上了她的眼角,眼下还有淡淡的黑眼圈,原本白净光滑的脸上也有了一些淡褐色的斑。岁月流逝,时光匆匆,不知是天气微凉,还是心中触动,我的鼻子竟微微有些发酸。

抬起头,我望见母亲正摆弄着相机架要给我拍照。我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把母亲拉到身边,又跑到对面,一边设置相机倒计时,一边对母亲说:“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您给我拍生日照,却没见您的身影出现在相片里,今年我们一起拍一张生日照吧!”我赶快坐到母亲身边,指着镜头说道:“快看镜头快看镜头!……三!二!一!”

【山西晋城市第七中学】

●点评

作文在结构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妙运用伏笔与呼应的写作技巧,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开篇以“第十四张生日照”设下悬念,看似寻常的数字却暗藏深意,为后文与母亲合拍的情节埋下伏笔。习作不落俗套,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把最平常的题材展现得动人心弦,真情毕现。语言细腻动人,情感真挚感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