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八节
内容介绍
“四时八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缩了自然规律与人文智慧的独特体系。这套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历法系统,将太阳周年视运动划分为24个节点,以天文观测为基,农耕实践为本,构建起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从“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春季六节,到“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冬季收官,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地球公转轨道的精确位置,体现出古代天文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精品展示
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
◎白 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它包含着我国在一个回归年内的天文、季节、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数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运用。尤其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把握农时,进行各项农事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先秦时期,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利用土圭测日影确定的。如今,河南省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它是土圭测日影的最好佐证。
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相对所处的位置,把一年划分成为24个等份,在古代这24个等份(每个月中)前面这个叫“节气”,下一个等份叫“中”,又叫作“中气”。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就简化了,把24个等份叫作“节气”。每一个月都有两个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选自《二十四节气知识》,有删改)
●赏读
这套历法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以鲜活的生活指南,呈现出四时的变化,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农民根据“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安排农事,文人借“露从今夜白”抒发乡愁,中医依“冬病夏治”调理身心。它不仅是农耕时代的“操作系统”,更成为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中的文化基因。当现代科技用卫星监测节气物候时,我们依然能从“春分竖蛋”的古老游戏中,触摸到先民对自然节律的诗意感知,从而感受到四时八节的魅力。
初夏三鲜
◎孙南邨
家乡鲁南滕州,旧有“立夏、小满见三鲜”之说。
立夏、小满是夏季最先到来的两个节气,故称“孟夏”。明代《酌中志》记有孟夏四月尝新之事:“是月也,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取新麦穗煮熟,剁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在这里,“新”“鲜”二字意同,可惜的是书中仅记二新。
《醒世姻缘传》写有山东武城县初夏三鲜之事,第三十六回说:“待了一月,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樱桃,半盒子碾转,半盒子菀豆,来看晁夫人,再三谢前日打扰。”这“待了一月”之前是什么时候?此文前有“晁夫人……到正三月天气,与春莺做了一套石青绉纱衫、一套枝红拱纱衫……”可知后一月是在孟夏四月,此时,樱桃、碾转、菀豆上市,以时鲜馈赠他人最是得宜。
此三鲜中,樱桃貌美味佳,今鲁南山坡向阳处自然生长的樱桃,在立夏前几天就可上市,鲜果贵在自然早熟,近些年多有人在路边设摊收购。
豌豆早收,可饭可菜,颇受人们喜爱。元代王祯《农书》说豌豆:“百谷之中,实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饭充饥。《务本直言》云:如近城郭种之,可摘豆角,卖而变物。庄农献送,以为尝新,贵其早也。”因其可爱,关汉卿才有“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之句吧!
碾转是用早熟的大麦磨出的一种食品,现在家乡八十岁以下的老人多不知道此为何物了。书载,宋代陆放翁吃过它,诗记时名“连展”,并注“淮人以名麦饵”。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说得甚是清楚:“取其粒之将熟含浆者,微炒,入磨,下条寸许,以肉丝、王瓜、莴苣拌食之,别有风味。”碾转在旧时被富贵人家视为尝鲜美食,而春荒挨饿的农民则把它看作救急之粮;正如鲜豌豆,有人用它“尝新”,有人用它“充饥”。
(选自《文摘报》2024年6月8日,有删改)
●赏读
选文以“孟夏三鲜”为线,从明代《酌中志》的尝新礼俗到《醒世姻缘传》的人情馈赠,从陆游诗中的“连展”到王祯《农书》里的豌豆考辨,将樱桃、豌豆、碾转三种时令风物编织成一张跨越时空的文化大网。初夏三鲜看似寻常,却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现象:富贵者以时鲜为雅趣,农人视早熟为生机。正如碾转在石磨间,碾出的不仅是麦香,更是古今社会百态的生动缩影。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