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主题阐释
当机械齿轮啮噬手作的温度,当数字洪流冲刷记忆的河床,非遗传承者以掌心纹路丈量文明的年轮,用百年孤独守护着即将消失的文明密码。他们既是技艺的守护者,又是时代的创新人。新一代传承人在守正创新中重构非遗的当代叙事,既延续着“以德服人”的匠人品格,又涌动着“推陈出新”的时代脉搏。
人物传奇
马赵凌云:峨眉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发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武术,作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历经三千年积淀形成了八十余门派、上千种拳路的庞大体系。1998年出生的川妹子马赵凌云,四岁随祖父习武,十岁正式拜入峨眉派,凭借天赋与勤勉斩获百余项赛事荣誉。然而传统武术的式微始终困扰着这位年轻武者:当武术逐渐退出现代生活的场景,千年传承该如何延续?
在短视频平台上无心分享的生活日常,让凌云和同门们见识了网友们对于武术文化的热情。从那时起,凌云找到了利用短视频宣传武术文化的方向,视频的筹备和拍摄也愈发认真起来。如今,“凌云”IP全平台粉丝已超千万,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不断爆火出圈。借助短视频,凌云和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力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武术文化的“出海”。
“真正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凌云如是说。在她看来,“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她用创新的形式和作品,将孤绝的峨眉之巅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解读
在传统武术式微的背景下,马赵凌云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主动肩负起传承的重任。她的成功经验表明,非遗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就要走创新与发展的道路。通过时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任星航:“宋窑今烧第一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家族九代的窑火延续至今,更以创新与执着,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任星航与钧瓷的缘分始于家族的血脉传承。他的家族自清代乾隆年间便以制瓷为业,至今已是第九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钧瓷烧制技艺因战乱几近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门技艺才逐渐恢复生机。2023年,任星航首创的“新型生物质环保柴窑钧瓷窑炉”,更是他的得意之作。这种窑炉利用树木修剪及更新树种时产生的废弃枝节材料压制成颗粒物进行烧窑,不仅环保节能,还能精准调控窑内温度,大大提升了钧瓷烧制的质量和成品率。
面对工业化浪潮,钧瓷的纯手工制作显得尤为珍贵。“手工慢,但手与泥、与火的亲近感不能丢。”在他看来,钧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市场,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基因。
●解读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不仅是任星航对技艺的热爱,更是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任星航以家族九代的窑火为根基,用创新之火点燃传统技艺的现代价值,既守护了钧瓷的文化灵魂,又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工业化与数字化浪潮中,他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以守为攻,以新传古”的成功范式,为其他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杨致俭:七弦奏响千秋意,赤心雕琢古琴魂
杨致俭是一位集古琴演奏家、斫琴家和研究家三位一体的艺术家。
2017年,杨致俭离开上海,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与筹划故宫古琴馆的建设,并开始了对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秉持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念,杨致俭发挥工学背景专长,以新科技手段革新了古琴斫制技艺和技术。他复刻出四大唐琴以及包括宋琴“清籁”、明琴“峨眉松”等在内的诸多宋元明清名琴,其代表性复制品作为国礼入藏国外著名音乐机构,参加国家级展览。
除古琴的复刻工作外,杨致俭还利用演奏专长,完成了36段全本《秋鸿》琴曲的“打谱”工作,成功让宋代曲谱奏响了跨越千年的旋律。
●解读
杨致俭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在数字时代重构古琴艺术的文化生态。他以科技为舟,以传统为舵,既守护了千年琴艺的精神内核,又为其注入现代生命力。这种“守正出奇”的传承智慧,不仅使古琴艺术在当代获得新生,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
社会观察
“非遗”引领新国潮
◎魏鹏举 吴苗苗
从早期对非遗符号元素的低阶提取、简单复制、直接挪用,到如今更注重文化表达、文化呈现和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非遗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京剧”IP合作款的中国星东方曜汽车,造型设计灵感取自京剧艺术,京剧脸谱、祥云等元素融入车型外观与内饰的细节设计。航天、芯片、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国潮属性也日益增强。非遗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形成多维创新路径,催生大量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形态,形成非遗的时尚化、年轻化、生活化表达。
非遗承载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非遗蓬勃发展及其多元赋能,其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助力航空科技中芯片部件的精密连接。失蜡法铸造技艺,助力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传统工艺的“毫厘匠心”转化为现代科技的“中国精度”,工匠精神为民族工业、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精神补益。在新质生产力加持的背景下,非遗文化与科技底蕴形成共生性创新,跨越千年的技艺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光彩,也帮助民族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破局,构建起独特的认知坐标。
当下“非遗+”模式已进入“文化基因+科技载体”的深度融合阶段,不仅实现了表现形式和传播路径的革新,更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与经济模式。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17日,有删改)
●解读
非遗赋能的本质,是将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能。当文化基因融入科技载体,非遗正以创新姿态重构文化生态、经济版图与社会价值。这种“以文化人、以技兴业、以创致远”的发展路径,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持续方案,更在文明交融的新时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化注入了澎湃动力。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