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视角,焕然一新
作者: 吴小进请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抠门奶奶”的故事
我有个“抠门”的奶奶,她的“抠门”在家里可是出了名的。
洗过脸的水,奶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急着倒掉,要倒在旁边的桶里,用来拖地、冲马桶。洗碗的时候,她也总是唠叨着让我们把水龙头拧小一点,下面放个盆子接着水,说还能用呢。就连洗澡前要放掉的冷水,她也不放过,特意在淋浴头下面放了个塑料桶,用来洗衣服。
对于节约用水,奶奶可是特别较真。有一次,我跟奶奶说一吨水有1000千克,就是1立方米。她瞪着我说,1吨水相当于2000瓶矿泉水,多得吓人。我却觉得浪费一点没关系,况且我们这里水资源丰富,水也便宜。奶奶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严肃地告诉我:“水是生命之源,要节约每一滴水。地球上还有很多人缺水喝呢。我们不能浪费,要为后代子孙留点水。”听了奶奶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也自觉加入到节水的行列。
奶奶的“抠门”不仅体现在用水上,还体现在旧衣服的利用上。她总说旧衣服都是宝,以前衣服穿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实在不能穿了,就洗干净刷上浆糊,晒干后纳鞋底。虽然现在没人穿“千层底”了,但奶奶还是把旧衣服剪成小块,缝成布袋子。她说布袋环保、方便。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挎着布袋上学。
奶奶的“抠门”还体现在对废物的利用上。喝完饮料的瓶子,她从来都舍不得丢,清洗干净后剪成各种形状的小花盆,种上多肉植物、小葱蒜苗。用过的快递盒子,她也改造成各种收纳盒,用来放置杂物。实在用不了的,她就捆起来卖了换钱。
有时候,我觉得奶奶太抠门了,但仔细一想,她的“抠门”其实是一种节俭的美德,也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资源日益紧张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像奶奶这样,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抠门”的老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节俭老传统和环保新达人的理念。
●升格指导
原文以“我”的视角,描绘了一位节俭且具有环保意识的奶奶形象,展现了奶奶的“抠门”美德,富有教育意义。但若换一个视角来写,更能让作文表达出新意,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转变叙事角度。写记叙文时,新颖的角度往往体现在视角的选择上。如《孔乙己》一文,鲁迅就是从咸亨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将掌柜、酒客、短衣帮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和看法传达出来的。若反过来,将原文中“我”转换成“抠门奶奶”的视角,让她自己来讲述节俭的故事,也许能使作文产生新意。
2.写出心理活动。从奶奶的角度来讲节俭,可以揣摩并展现她的心理活动。写作前,可做一些采访,了解奶奶为什么要节水,为什么舍不得扔旧衣服,这样读者也能充分理解老年人节约的原因,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注意叙述逻辑。以奶奶的视角来讲故事,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叙述的逻辑性。升格时,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推敲。修改完成后,反复阅读,仔细检查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情节发展自然且合理,让读者能够跟随奶奶的视角,顺畅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我的故事
◎杨思颖
我,一个被孙女评价为“抠门”的奶奶。
“这洗过脸的水,别倒掉啊,说过多少次了,把它倒在旁边的桶里,拖地、冲马桶都能接着用,总是这么浪费可不行。”我反复叮嘱着。洗碗的时候,我又说道:“水龙头别开那么大,拧小一点,下面放个盆接着,那水还能用!”孩子们在洗澡前要放掉一部分冷水,我特意在淋浴头下面放了个塑料桶。想想看,这水用来洗衣服多好,一家人洗澡不知道要流掉多少水呢!
在节水这事儿上,我特别较真。我们小时候啊,生活苦,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要到河里或水塘里挑水。那水是浑浊的,要沉淀后才能用。大人们也教育我们不要浪费水。后来,有人家打了井,大家都很羡慕,跟人家商量着打些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水就哗哗地流。
孙女跟我说,一吨水有1000千克,“那就是1000升,一瓶矿泉水500毫升,1升就是两瓶水,换算成矿泉水,1吨水就是2000瓶矿泉水!”孙女说浪费一点没关系,反正水便宜。我一听就急了,赶忙教育她:“孩子,水是生命之源,得节约每一滴水。你读了那么多书,这道理还不懂吗?电视里说,地球上的水虽然多,但大部分是海水,淡水资源少得很,现在很多地方还缺水呢。咱们虽然不缺,但也不能浪费,得珍惜,得为那些缺水的地方想想,更得为子孙后代留点水啊。”我这么一说,孙女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她也学着我节约用水:拧紧水龙头,不开长流水,喝尽矿泉水瓶里的最后一滴水……
旧衣服我也舍不得扔,那可都是宝贝。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不能穿了,就洗干净刷上浆糊,晒干后纳鞋底。“现在谁还穿这个呀?大家都买新的,你真抠门。”孙女撇撇嘴。“是啊,现在穿这个的人少了,都是皮鞋、胶鞋,还要穿名牌,但这布鞋舒服啊。”我摸着这布鞋。“可是现在做布鞋的人也少了,那这旧衣服还能干什么用?”孙女问。我拿起剪子,三下五除二就把旧衣服剪成小块,再戴上老花镜,找来针线,将它们拼接成了一个布袋子。“现在到哪儿都有塑料袋,谁用这花花绿绿的布袋?”“报纸上说了,那些塑料袋都是白色垃圾,用完后土埋不易腐烂,燃烧又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不如布袋环保、方便,脏了洗洗还能用。”于是我做了些布袋子送给邻居,后来,孙女也挎着这布袋上学去了。
喝完饮料的瓶子我也舍不得丢,清洗干净后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小花盆,戳上眼儿,填上土,种上多肉植物、小葱蒜苗,又能派上用场。用过的快递盒子我也改成收纳盒,用来放置杂物,实在用不了,捆起来卖了也行……
我啊,就是这么“抠门”,节俭是我的老传统,但环保是我的新追求。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
●升格点评
小作者以奶奶的视角讲述节水、旧物利用等日常小事,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文中穿插了奶奶与孙女的对话,不仅增强了故事性,也巧妙地表达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结尾点睛之笔,总结了奶奶的“抠门”实则是传承节俭美德和发扬环保意识的体现,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