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 赏析语言,拓展迁移
作者: 林语馨阅读综述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重在说理,要求以理服人。在议论的过程中,事理的阐明要有逻辑性;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也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的基本风格。总的来说,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鲜明、概括性等特点。
其中,准确严密性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限制词、程度词的使用上;生动形象性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诗句的引用、句式的变化上;鲜明性体现在表述和态度上,不能含糊其词;概括性体现在对抽象对象的描述和语言概括上。
议论文阅读的问题形式展现为以下几点:
1.第×段中的加点字(词)“×(××)”,指代的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或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题时我们可从三个角度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1.词语的使用。例如限制性词语使语言表述准确;恰当的关联词语能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使论述的道理严密,有说服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的使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2.修辞的运用。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如,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引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能使语言充满哲理。
3.句式的变化。如,灵活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用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论证的气势,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
典例呈现
“简单”的力量
◎何冠军
①也许,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
②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简单的力量,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成功之路。
③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④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⑤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现实中,身处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人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要想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⑥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人生之路反而更从容。
⑦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9日)
●借鉴
1.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其中第一题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外物的纷扰与诱惑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第二题中同样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论述浅显易懂。
专项训练
网络时代,专注力为何成了“稀缺品”
◎李勤余
①《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18日,有删改)
●训练
有人认为,第③段中的“夺走”一词,可用“干扰”来替换。你不认同,理由如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