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 记叙事件有详略

作者: 刘莎

记叙文写作之 记叙事件有详略0

范本呈现

母亲垦荒记

楚秀月

那里杂草丛生,但母亲不怕。那时,母亲还不到30岁,她用半个月时间,仅凭一把铁锨,就让足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深坑成为独属于她的第一块土地。

初春的风,带着少许的暖意,吹过大片的戈壁,来到母亲面前。母亲脱去棉衣,只穿着水红色线衣,挥舞铁锨,先铲去大坑里的枯枝败叶,这耗费了母亲一天的时间。黄昏时,母亲点起了火堆,草木腐败的气息顺着袅袅炊烟升腾到天空,母亲蹲在火堆旁,低头看自己手上磨出的血泡。她没有感到疼痛,却被身体里一种巨大的喜悦所淹没。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母亲相信,能长草的地方就能长庄稼。母亲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埋进这里的每一粒种子都发芽、成长、收获。夕阳下,母亲的脸闪闪发亮,她捧起一把黝黑的土喃喃自语:“早晚,你们会乖乖听话……”

半个月后,连队所有路过这个大坑的人,都看出了母亲的意图。母亲已按地势把大坑平整为五小块。母亲站在自己用脚细细踩实的田埂上,注视着面前的劳动成果,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偶尔有路过的人问,这里没水怎么种庄稼?母亲气定神闲地笑着答:“走一步看一步,先种上再说,说不定今年雨水多。”

那一刻的母亲是笃定的,什么困难都难不住她。母亲早想好了,在坑底撒上韭菜籽,坑壁那四小块地,母亲种上了各种蔬菜。无水浇地的困扰,丝毫未影响到母亲播种的决心,母亲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去菜地查看菜苗的长势,再套上驴车去东河拉水。巨大的水桶于驴车的颠簸中、寂静的清晨里发出“砰砰”的声响,那些还在睡梦中的人是听不到的。当母亲赶着驴车、装着满满一车蔬菜四处吆喝售卖时,连队的人才醒过来,那时的母亲,已从团部买回一根几十米长的水管,一头接在家里的水龙头上,一头通向自己的菜地。

那年夏天,很多个清晨,天不亮我就被母亲喊起来,迷迷瞪瞪地跟着她来到菜地帮忙。菜地里的母亲神情异常专注,眼里只有她的土豆、红薯、辣椒、西红柿。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她体会不到自己的辛苦,也想象不出正长身体的我对睡眠的渴望。源于长女的乖顺,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地里所有的活,熟知铲子、锄头、铁锨、镰刀等各种农具的用途。那一年,八岁的弟弟和六岁的妹妹,也时常在清晨的睡梦中被母亲喊去菜地帮忙,干得最多的活便是铲韭菜。我们姐弟妹三人,手中各拿一把铲刀,低着头,手上匆忙,不说一句话,心里都憋着怨气。清晨的韭菜地,露水很重,打湿了我们的鞋子、袜子和裤管,湿乎乎地贴在温热的皮肤上,没有谁喜欢这种感觉。我们无法理解母亲对土地超乎寻常的热爱。

很多年后,当我问及衰老不堪的母亲,当年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力气去开垦一块荒地时,母亲笑着对我说,小时候被饿怕了,我当了妈,就不能让你们再饿肚子。后来,我读到诗人雅姆的一句话: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这句话,像是说给土地的,更像是说给母亲的。

土地给了我生命。这句话被母亲说过无数次。当我真正理解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她已无法在土地里种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从母亲长长的叹息声中,我体会到她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土地深深的热爱。在母亲心里,土地是父母,庄稼是儿女;而她,就是那个延续土地生命的人。

(选自《阳光报》2023年4月6日)

技法提炼

1.紧扣主题,明确情感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事性记叙文则侧重于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全过程或某几个阶段进行具体、清晰的描述。在构思之前,要先确定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情感。《母亲垦荒记》主要回忆了母亲在戈壁滩上开垦荒地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俭朴的母亲的赞美,对以母亲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扎根土地、热爱土地的敬重之情。

2.主次分明,凸显主题

凡是能够凸显主旨的材料,或是能够推动故事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的情节,我们应不惜笔墨,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而对于那些虽与主旨相关,但仅起到辅助作用的内容,或是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如事件的起因、背景的介绍等)我们则可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一笔带过,以避免喧宾夺主。《母亲垦荒记》中,作者详细叙述了母亲垦荒、种菜的过程,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坚定;略写了作者和弟弟妹妹在菜地帮忙的情节,突出了母亲对土地的热爱。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重点突出了母亲垦荒这一核心事件,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和精神,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3.洞悉读者,贴心设计

在情节的详略安排上,我们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与感受,以合理的设计赢得读者的青睐。对于读者普遍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内容,我们可适当简化,避免冗长拖沓,以节省读者的时间与精力;而对于那些新颖独特或需要深入解释的概念、事件等,则需详细阐述,以消除读者的疑虑与困惑,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图和精髓。这样不仅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还能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学以致用

夜市中的奇妙音乐之旅

彭与彤

华灯初上,夜市里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夜晚瞬间变得热闹非凡,仿佛沸腾了一般。

我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只见霞染西江,金鳞似的光斑在水面欢快跳跃,一片片如同血泪晕开的红云簇拥着残阳。在这光芒的映照下,人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

走进闹市,金线织就的孔雀骄傲地立在街前,每一根绒羽都闪耀着光芒;两人高的巨龙互相争抢着戏珠,激起层层白浪,好似飞岩铺雪。然而,即便这夜市如此繁华,我却心生厌烦,感觉日复一日都是这般单调。

“叮——咚!”一声清脆的乐声传来,像一支锐利的箭瞬间划破了周围的嘈杂。我循声望去,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了几点孤独的微光。再三犹豫之后,我还是转身迈进了巷口。

巷子里,褪色的红绒布充当台帘,路面坑坑洼洼,摆放着旧木头钉成的板凳。这一切都显示着主人的囊中羞涩,想来演出也不会太精彩。我正准备离开,却听到一声“小姑娘,请坐。”被叫住的我有些尴尬,红着脸拘促地坐在台前,微微抬头,等待着乐曲开场。

“咚——”曲子开头,并不似缥缈仙境,反倒沉沉如低雷。台上的演奏者是一位胡子杂乱却一身清爽的老人。他的手心龟裂,像古树的树皮,干枯粗糙,满头蓬松硬挺的花白头发。

谁知乐曲渐急,惊雷乍起,海浪腾涌。“呼呼——”一道道闪电划过天际,狂风呼啸,令人胆战心惊。可突然,风停雨止,一丝若有若无的涕零之声响起,低低的,又那般克制,瞬间被夜空吞没。那种悲戚迅速弥漫开来,给周围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朦胧。而这悲戚,化作了老人脸上那颗晶莹的泪。

我以为曲终人要散,没想到乐声重起,老人眼含热泪,却笑着弹起激昂的旋律,好似金戈铁马、春风得意的凯旋终篇!

在这平凡的夜晚,我仿佛明白了,年少就应轻狂,不应做目光短浅的麻雀,而要做与风雨抗争、拥抱骄阳的鸿鹄!

【江西泰和县泰和中学初中部】

点评

本文通过小作者在夜市中一次与音乐表演邂逅的独特经历,表达了对生活中不平凡之美的发现以及对年少应开阔眼界、勇敢追梦的感悟。全文主题深刻、描写精彩、语言优美。情节安排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将笔墨集中在老人的演奏这一关键情节上,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和自我感受的详细刻画,深刻地表达了作文的主旨。而对夜市和巷子环境的对比描写,烘托了老人所在的环境较为幽深,使情节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