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

作者: 王淑芹

审美体验0

内容介绍

审美体验属于现代美学范畴,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实现的精神超越及产生的生命感悟,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美的意识。正如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承载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情感和多样的美学意境,能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精品展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读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所作。作者借“送别”来绘山水,景象雄浑、壮阔、高远,富有意境美。想象瑰丽、用词凝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缱绻的思乡之情。

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有多种意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极具壮阔之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人移步换景,描绘了长江所见的近景与远景,月亮倒映在澄澈平静的江面上,如同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的天空,云霞变幻生成,结成了海市蜃楼。诗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令诗作意境更加优美,充满奇幻色彩。

诗人用词凝练。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仿佛一幅图画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个“怜”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水从万里之外来给诗人送行,好像对诗人依依不舍,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诗便能应证。它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给读者带来艺术的美感。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读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被誉为“七律之冠”。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写景以“悲”字为诗眼。不仅绘出了自然之悲象,而且状出了人生之艰难。“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悲怆、忧伤、愁苦。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表现了诗人遣词造句、写景抒情的能力之高。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江河滚滚,时间不息,听感尖锐锋利的“萧萧”与听感圆转浑厚的“滚滚”十分形象,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与长江汹涌之状。最后一字“来”,更是将境界的悲凉扩大为了悲壮。“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在无形中也传达出了诗人叹惋韶光易逝,深感壮志难酬。

颈联和尾联的视角由壮阔天地回归诗人自身。“悲秋”已然叫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让人哀伤不已。再加上一个“常”字,表现出了“万里悲秋”与“我”常伴之态。全诗最后一句更是将诗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的悲哀感直接道出。

全诗极具韵律美。其中炼字和对仗的水平之高,加之寓情于景、妙用叠词和不着痕迹的夸张,以及其中饱含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延伸了同类诗歌的悲剧审美范畴与创作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赏读

这首诗写于成都。暮春时节,诗人登楼凭眺,忧国伤时。清人沈德潜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首联提挈全篇,以乐景写哀情。“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伤客心”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都使用了反衬手法。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可谓构思精妙。

颔联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上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以时间切入驰骋遐思,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使诗的境界更加阔大雄浑。

颈联论天下大势,浩气凛然。“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既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又警告吐蕃莫再徒劳侵扰,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借古讽今,壮志难酬。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愤交加,聊吟诗以自遣。

全诗借景抒怀,社会人事与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全诗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