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

作者: 杨静

内容介绍

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久居异乡的人们,都对故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思乡类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来自于自然景观或生活细节,可以是家乡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田野村庄等,它们作为思乡之情的载体,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情感氛围;也可以是故乡的人文风物,如家乡的小吃、节日的习俗等,唤起读者对故乡的亲切之感和怀念之情。现代思乡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还映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

精品展示

满月下

◎余光中

在没有雀斑的满月下

一池的莲花睡着

蛙声嚷得暑意更浓

这是最悦耳的聒噪

坐池边的石凳,想起

这时你也该睡了

想起你的长睫正该缝起

缝起一串梦寐——

梦见你来赴我的约会

来分这白石的沁凉

或者化为一只蜻蜓

憩在一角荷叶上

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

或者让我揽你的腰

揽你古典的窈窕

恰使楚王妒嫉的那样

楚王?楚王?巡夜的萤

说夜深了,说雾

自池面升起空蒙

多纤维的月色有点蓬松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选自《余光中经典》)

●赏读

《满月下》是一首思乡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满月下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的景象包括莲花、蛙声、月光、荷叶等元素,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前四句通过对满月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较为宁静,适宜追忆。随后,诗人坐在池边的石凳上,回忆起远方的亲人,想象着他们也在同一轮明月下入睡。接下来,诗人继续展开想象,梦见亲人来到他的身边,共享清凉的白石和月光。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紧接着,诗人提到“楚王”和“巡夜的萤”,这些元素为全诗增添了诗意。结尾部分,诗人希望能够收集一片月光,带回家乡,夹在唐诗里,这一系列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选自《席慕蓉诗集》)

●赏读

全诗一共三节。第一节描绘了故乡的声音,诗人用“一支清远的笛”来形容故乡的歌声,这种声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这里的“清远的笛”不仅指具体的乐器,还象征着故乡的声音,无论是鸟鸣还是虫叫,都能让人联想到在故乡的美好时光。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用“一种模糊的怅惘”来形容离开故乡后的心情,就像是在雾里挥手告别,既真实又朦胧。这种描写深刻揭示了人们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深深的依恋,又有浓浓的不舍。第三节写的是乡愁的永恒性,诗人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来比喻乡愁,表示乡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更加深沉。这种比喻非常新颖,将乡愁刻画成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情感,既形象又深刻。

这首诗写于1982年。当时诗人尚未踏访过自己的家乡,但诗人却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想象中的故乡。诗中并未涉及宏大的场面,也没有使用抒情的词,只是通过画面的呈现,紧紧抓住“模糊的怅惘”这个重要的短语,将诗人心中积郁已久的思乡之情倾泻出来。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其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选自《席慕蓉诗集》)

●赏读

在席慕蓉的乡愁诗中,“歌”意象的使用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那无根的苦痛及其对故乡的渴望与呼唤,《出塞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诗的开头“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直接引入主题。此句暗示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情感的歌曲。接着,诗人用“美丽的颤音”和“心中的大好河山”表达了对塞外风光的热爱和赞美。“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塞外风光的独特和珍贵。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追求。后半部分,“想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那风沙呼啸过大漠/想那黄河岸/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诗人通过描绘塞外的景象和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以及对英雄的敬仰。

上一篇:
下一篇: 命题作文导写之故乡的明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