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田园,桥通晨曦
作者: 王英杰晨曦微露,校园的上空氤氲着蓝紫色。很快,教学楼上霞光万顷,楼下金光铺地。就在这样一个晓色初现的早晨,我们踏上了“学农”征程。
随着大巴车渐行渐远,城市的喧嚣也渐次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静谧空阔的田园风光。远处,群山耸立,晨雾掩映,宛如仙都;近处,稻海茫茫,麦浪滚滚,好似身处原野之间。阡陌纵横,白鹭翩飞,竹林风声沙沙,洞桥溪流潺潺,农舍炊烟袅袅,泼墨写意又勾勒传神。城乡的过渡似一笔渐变,微妙而自然。
行至洞桥已是正午,简单整理就餐后便前往挖番薯的场地。午后的阳光倾泻而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番薯的甜香。应教官的要求,我们要先对薯蔓进行割除,一把把地将藤蔓挽于腰间,而后奋力一拔,便如将宝剑从鞘中拔出。而后,我们再用锄头慢慢刨,等番薯大部分的身子显露,再用力一拔,或是以锄头一撬,那仍带着大地余温的番薯便已被我们捧在了手心。
与刚刚的番薯地道别,眼前垂着沉甸甸稻穗的稻田,与重峦蓝天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了一幅构图完美、色泽鲜艳的画卷。拿起十字镐纵向松土,干裂的地表在反复的敲击下松弛有度、温润有加。下层的土壤散发着久藏地下的气息。纵然有此佳景相伴,身体还是不免因一下午的劳累而变得疲乏酸胀。待将油菜纤细娇嫩的根系埋入土壤后,我躺倒在了干燥的田埂上。秋季的风热情而不张扬,轻抚着我的皮肤,不禁使我对身下的土地有了更多的思考。富阳与良渚同属于良渚文明,而孕育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农耕文化直到今日仍影响巨大。农之本在于土,无土则无农。在如今土地逐渐被城镇化吞噬的过程中,土有了更深的意义。是的,在我手上是富阳的土,是洞桥的土,是葛溪流过的土,是生长水稻的土,是日月照耀的土,是祖先庇佑的土,是滋养生命的土……或许土的意义不是要你知道它的广袤,而是要认识它的价值。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学农”活动虽短,亦能载道育人。“学农”或许不只是单一的亲近自然、洞察生命,也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的回溯。农民伯伯一次次的播种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也是一份对过去的“成全”。“学农”让我学会了谦卑,我们只是大自然的过客而已;让我学会了坚强,或许这次没有那么辛劳,那是源于无数农民在先前早已历经了劳累;让我学会了感恩,感恩大地的慷慨,感恩阳光的照耀,感恩雨水的润泽……
这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一段生命的觉醒,一段精神的洗礼,终将被时间化为永恒。
老师评
本文选材独特,以学农经历为载体,描绘了田园风光与劳作场景:远处“群山耸立”,近处“稻海茫茫”,画面感十足。立意深刻,从番薯地劳作到稻田耕种,引发对土地价值及农耕文化的思考,感悟学农的意义在于学会了谦卑、坚强与感恩。语言优美,善用修辞,如“城乡的过渡似一笔渐变,微妙而自然”,使文章生动传神,充满诗意。
(指导教师:刘晓燕)